(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来比较因变量之间的性别与学科差异。随后,本文运用阶层线性回归模型将自变量与因变量建立联系,统计分析结果将呈现于表4-1到表4-4。接下来将对具体的研究发现依次进行陈述与讨论。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比较,本研究首先比较了男性和女性在知识获取与媒介使用方面的差异(表4-1)。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的公共事务知识得分与信息效能均显著高于女性受访者(t1=4.91,p<.001,t2=6.62,p<.001),表明公共事务知识获取上存在较明显的性别鸿沟。
表4-1 主要变量的性别差异比较
注:***,p<.001;*,p<.05。
其次,本研究发现不同学科背景在媒介使用与公共事务知识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表4-2)。统计显示,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更频繁地通过报纸和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也更频繁地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相应地,文科学生的公共事务知识分数与信息效能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为避免学科和性别存在可能的交互效应(如文科专业的女生较多,而理工科专业的男生较多),我们分析了学科与性别对因变量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学科与性别对公共事务知识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F=3.90,p<.05),但对信息效能的交互影响不显著(F=2.74,p=.10)。性别和学科对于两个因变量都有显著的主效应。换言之,性别和学科背景对两个因变量都有相对独立的影响。
表4-2 主要变量的学科差异比较(文科与理工科)
注:***,p<.001;**,p<.01;*,p<.05。
本节通过回归分析探索公共事务知识的影响因素(表4-3)。模型I和模型II中,媒介接触和媒介注意力分别进入方程;第3栏的完整模型则将所有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据ANOVA显示,3个模型整体上都显著。本节所报告的数据皆以最终完整模型参数为准。与描述统计结果一致,回归显示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公共事务知识分数;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有更高的知识分数。年龄与知识分数呈负相关(β=-.06,p<.05)。此外,样本中的北京学生与上海学生的知识分数都显著高于广州学生。在个体认知变量中,新闻兴趣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13,p<.001)。
在媒介使用方面,新媒体的接触量对知识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β=.08,p<.01),而新媒体注意力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不显著。传统媒体注意力对知识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β=.07,p<.05),但传统媒体的接触量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可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效果差异会因媒介使用测量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人际讨论方面,面对面人际讨论对公共事务知识有正向而显著的影响(β=.12,p<.001)。而社交媒体讨论则对公共事务知识有显著的负面效果(β=-.08,p<.05)。假设3.1获得证实,而假设3.3则没有获得证实。
表4-3 阶层线性回归:公共事务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N=1 135)
(续表)
注:各个模型的因变量皆为“公共事务知识”,p<.10;*,p<.05;**,p<.01;***,p<.001。地点为虚拟变量,广州学生作为参照组。
本节利用回归分析探索信息效能的影响因素(表4-4)。模型的设置方式与前面一致。据ANOVA显示,3个模型整体上都显著。本节所报告数据皆以最终完整模型参数为准。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信息效能;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有更高的信息效能。年龄与信息效能的关系并不显著。样本中,只有上海学生的信息效能显著高于广州学生。在个体认知变量中,对新闻的兴趣(β=.15,p<.001)、定位需求(β=.13,p<.001)与对新闻信息的思考加工(β=.23,p<.001)都对信息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4-4 阶层线性回归:信息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N=1 135)
(续表)
注:各个模型的因变量皆为“信息效能”,p<.10;*,p<.05;**,p<.01;***,p<.001。地点为虚拟变量,广州学生作为参照组。
在媒介使用方面,新媒体的接触量与新媒体注意力对信息效能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传统媒体接触量对信息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β=.09,p<.01)。在模型Ⅱ中,传统媒体的注意力对信息效能的影响不具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当媒体接触变量进入回归后,完整模型显示传统媒体注意力对信息效能有一定负面效果(β=-.07,p<.05)。面对面的人际讨论对信息效能有正向而显著的影响(β=.12,p<.001)。社交媒体讨论则对信息效能也有显著的正向效果(β=.12,p<.001)。表4-5总结了假设获得证实的情况。
表4-5 研究假设及其得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