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平台的知识生产机制

(二)问答平台的知识生产机制

我们首先讨论传统类型的问答产品,如百度知道、搜狗问答、爱问知识人等。相较于网络百科或慕课等媒介知识形态,网络问答平台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属于一种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知识生产。而这种个性化生产的知识最终还可以进入分享和流通领域。使用这类问答平台时,用户通常是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再到网络上提出问题或者搜索优质答案。一般情况下,提问会被分发至许多账号中,因此通常会较快获得回复。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太过复杂,回答者也只需要回答核心要点即可。一则提问往往会收到几条回答,答题者可将其中一条设置为“满意答案”。所有浏览该回答的用户都可以对其“点赞”或“踩”。答案的质量没有专业把控,更多地由投票方式衡量。传统问答平台解决的是人们快速获取准确答案的需求。

为了激发用户解答问题的积极性,问答产品均设置了虚拟积分与等级制度,用户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赚取积分升级,获得虚拟的荣誉勋章。有的平台给予答题者一些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也可以兑换实体的奖品。提问者可以用自己的虚拟货币进行“悬赏”,吸引更多踊跃的回答者。总体而言,驱使用户解答问题的更多是知识分享的内心满足与自我实现感,而不是实质性的酬偿。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较难保障内容质量,回答的筛选会带有提问者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偏好。因为大部分用户都是“带着问题”来使用此类问答产品的,一旦搜索到相关答案就会离开平台,用户对平台难以产生认同感,用户之间横向的联系也较难维持。相对而言,网络问答是一个初级、简单的互联网知识生产形态。

知乎则代表了第二代以社区为核心的网络问答服务。自从知乎2011年上线以来,平台上已经聚集了大量拥有专业知识且愿意生产内容、分享知识的高水平用户。不少行业的领军人物、专业人士以意见领袖的角色也纷纷入驻知乎平台。截至2017年10月,知乎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 371.3万[31]。根据艾瑞2018年的调研数据,知乎用户的教育背景整体水平较高,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80.1%,同期中国的所有网民中此类用户占比为20.4%,知乎的TGI指数高达392(TGI=用户中高学历比例/整体网民中高学历比例*100)[32]

为了吸引更多内容优质创作者,同时也为了平台能够更好地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知乎于2016年上线了“知乎live”与“知乎书店”,试水“知识付费”。紧接着,2017年9月知乎又上线了更为精品的高质量内容“知乎私家课”,并在2018年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识大学”,上线了“超级会员”的服务。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说,他希望把知乎打造成一个社区,这个社区由大量的问题、答案和关注其的用户组成。它能够重建“信息与人”的关系,通过知识连接人,通过一个问题将拥有相通困惑的用户联系在一起,再通过众人的帮助与解答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决策依据[33]

相较于传统问答平台,知乎更像是一个观点与经验的分享平台。例如,知乎最典型的提问方式便是“如何看待/评价XXX”或“XXX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些问题不预设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给出答案。此处所分享的知识不再只是客观的、结构性的抽象信息,它也包含大量个体的主观经验与实际经历或感受等。从内容运营策略的角度看,知乎已经非常接近传统意义上的“论坛”了。

知乎的定位是“高质量的知识经验分享问答社区”。整体而言,知乎的知识生产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内容与知识的生产者。知乎上大多数的问题是观点、经验的分享,并不涉及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因此,理论上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受欢迎的知识生产者。现实中,不少草根用户也贡献了高质量的答案,得到大量阅读量和支持。知乎允许所有阅读者参与知识生产流程,负责内容的审核与把关。通过“点赞”及“踩”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个答案的态度。点赞数多的回答会上升到显著位置,而被“踩”较多的答案则会被“折叠”,无法被用户直接阅读。知乎系统还允许用户通过增加分割线以及重新编辑的方式来更新答案,这也增加了知识生产的灵活性和弹性。用户生成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可塑性。这也意味着知识生产的空间存在争议性,知识的形态可在协商中不断被重塑。

知乎并未延续传统知识平台的虚拟货币激励模式。活跃用户在知乎社区中有望成为具有影响力、有口碑的意见领袖。成为意见领袖本身可以带来心理满足。实际证明,知乎用户在社群中的自我实现感可以驱动持续的内容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加上知乎不断实践付费知识形式,社群中的意见领袖获得了内容变现渠道,酬偿机制得到完善。为了激励更多用户加入优质的内容生产,知乎设立了算法排序机制来确保优质的内容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同辈知识生产的主要动力在于内心满足,优质内容获得充分的显现度对内容贡献者来说也构成重要激励。同时,知乎为所有用户的回答设立了版权保护机制,在没有内容贡献者允许的情况下,知乎的内容是不能被转载的。即便一个回答在被复制和粘贴操作下生成的文本中,也会同时自动附上内容的来源和链接。

知乎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社交媒体的属性。当然,这种属性也许并非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被敲定,而是在漫长的本土运营实践中慢慢探索而得到的结果。知乎用户围绕知识生产形成联系,他们因为一个问题而聚集在一起评论、讨论。知乎的“圆桌”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平台的社交属性。“圆桌”把有关联的问题聚合成为专题。在专题下,用户可以快速检索围绕同一专题的多角度内容。因此很多热门问题或话题都会形成一个微型社区,大家不断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由此,知乎将知识转变为一种内容/社交产品。用户登陆知乎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信息,也有可能是为了实现休闲、娱乐的目的[34]。不少用户在知乎社区中的长期互动也会形成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知乎的社交属性导致其用户黏性较强[35],知乎的外部分享机制较好,与微信和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有较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微信阅读知乎内容的体验较好。知乎在公众号中推出了“知乎日报”,将贴近时事的热点内容以媒介运营的模式向数亿微信读者推送。用户通过个人账号在微信、微博或朋友圈转发知乎内容的比例也较高。这说明知乎的知识生产与分享与更广大的互联网社交生态有深入的结合。

知乎平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知乎上部分知识形态较为碎片化,回答者有时会将零散的知识和材料组织起来以论证自身的观点。很多回答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较差,只关注问题的某些面向。同时,不同回答者的观点并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甚至是割裂或矛盾的。虽然这种知识形式有助于用户了解多元视角,但对用户来说仍需要很大的认知努力去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而网络百科提供的知识是高度结构化的,更便于用户快速地检索和理解。从读者习惯上,知识社区给人一种“学习”或“求知”的体验。但事实上,知乎的运营非常接近论坛或贴吧。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大量个人的观点、体验、情绪以及争议性话题,并不能确证知乎能够有效地提升用户对知识的实际掌握。

知乎的另一个局限体现在依赖点赞数来衡量回答的质量[36]。知乎采取了用户筛选机制来为答案排序,被赞同数量较多的答案成为“好”的答案。而对于后来的阅读者,这些票选的好答案会以“更高的真理”形式呈现在信息流中。同时,这个获赞数量会以滚雪球的形式不断积累,最终固化。这可能会产生三个后果。首先,被赞成较多的知识或观点所反映的只是多数群体的认同,并不等同于“真实”或“真理”。真理的标准从来就不应该是以支持它的人数来决定的。但知乎的筛选机制却将主流观点置于更显著的位置,赋予它更高的地位。

其次,这种机制不利于小众观点或另类立场的表达。用户筛选机制可能会鼓励某些创作者按照主流预期的方式进行回答。而一旦高票答案形成,后面对其提出质疑或反对的答案因为排序靠后,不容易被阅读点赞,也就很难对主流意见形成挑战。如前文所说,寡头铁律可能依然在起作用。某些话题的答案很可能被某几个回答者垄断,而不同的声音会被压抑。此外,如同所用的社交类平台,知乎的社群成员的话语权分配并不均匀。理论上,知乎用户有平等的知识生产能力。但事实上,知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远远大于一般用户的。也就是说,知乎用户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权力和话语的阶层差异。

最后,知乎用户的阶层属性较为单一。整体而言,知乎社群的用户群体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他们普遍认为知乎社群具有一定的知识精英色彩;知乎内容的生产与消费需要以较高的个人素养为前提;知乎社群中流行的价值观与品味也具有都市中产阶级气息。与之相比,用户规模庞大的百度贴吧社群则具有更明确的草根属性,其社群成员的社会经济背景更为复杂和多元。可见,知乎社群的知识生产更多地反映了特定人群的意识,知乎的“知识”并非社会普适的观点或理念。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出发,知乎吸引了以城市中产为主的用户群体,这一点是成功的,因为这类用户群体的商业化潜力巨大。但从一个互联网知识形态的角度来看,知乎的知识生产是局限的、封闭的,甚至是存在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