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构建整合的知识获取模型

二、研究二:构建整合的知识获取模型

续接上一节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同样的数据对认知中介模型进行检测与拓展。认知中介模型超越了回归分析中对线性、直接的媒介知识效果的理解,着重考察认知因素在媒介知识效果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尽管认知中介模型在相关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但在中国语境下却罕有研究利用实证资料对该模型进行测试,本研究即为这样一种尝试。当然,本研究并非对原本认知中介模型的简单重复。在原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拓展和修改。

首先,原认知中介模型使用的媒介使用动机为监视动机。本模型采取了一个新的动机变量:定位需求。与大部分媒介使用动机一样,定位需求也刻画个体接收并卷入新闻信息的内在心理倾向与意愿[21]。最初,学者引入定位需求概念旨在为议程设置理论提供心理学上的解释。研究发现,定位需求高的个体更容易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22]。根据Lee和Oh的研究,本文的定位需求具体指“个体对理解环境的内在渴望与对外部世界所发生之事的长期警醒状态”[23]。在原始认知中介模型中,Eveland从“使用与满足”视角出发强调动机性变量对于媒介效果的影响。认知需求其实也是一个根源于媒介使用与满足的变量,其衡量个体在使用媒介时所试图满足的内心需求。当人们由于信息不足感到不确定性时,高定位需求的人们会更主动地通过媒介进行信息寻求。从这个意义上,定位需求与监视需求一样,它们都属于一种具有驱动性的媒介使用动机。其次,定位需求比监视需求捕捉到更多信息寻求中的心理元素。学者指出,定位需求与人们的个人关联(personal relevance)和不确定性感知相关。定位需求与另一个经常被研究的媒介使用动机——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关注人们积极思考和处理信息的意愿。此前有研究都发现认知需求可以预测媒介注意力、深加工以及人际讨论[24]。所以我们预期定位需求在模型中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用——定位需求不仅仅构成新闻学习的动机,也与后续的信息处理过程紧密相关。

其次,与原认知中介模型不同,本研究的模型同时考虑了媒介接触与媒介注意力。认知中介模型更在意新闻学习的认知过程,但有趣的是,媒介使用变量并未在模型中有任何直接的体现,而是通过媒介使用动机来间接体现。有学者认为缺失媒介使用变量是认知中介模型的一处不足。尽管认知中介模型强调媒介使用对知识的间接影响,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媒介的直接知识效果。事实上,认知过程与媒介接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媒介认知活动通常需要以媒介接触为基础。因而本研究中的模型将同时考虑媒介注意力与媒介接触。

最后,原认知中介模型也忽略了人际讨论的影响。重要的新闻学习研究都将人际讨论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综合的新闻学习模型也应将其纳入考察。如前所述,人际讨论与信息处理一样,也可看作是对信息的整合性处理,因而与媒介注意力或信息加工变量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的整合模型(图4-1)。该模型起于定位需求。定位需求作为一种媒介动机,会驱动媒介接触和对媒介的注意力。同时,定位需求因其内在的信息处理属性,也会正向影响信息加工与人际讨论。当然,媒介接触和注意力也会导向更多的人际讨论与更深入的信息加工。最后,该模型还假设媒介接触、媒介注意力、信息加工与人际讨论都会正向预测公共事务知识与信息效能。

图4-1 公共事务知识获取模型——基于认知中介模型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