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百科的知识生产模式
传统百科全书往往由各领域的精英编纂,普通大众难以参与知识生产过程,只是被动的接受者。首先,出版过程中,无论是内容的编写、图文的排版审定还是最终的印刷发行,耗费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都非常高。在百科全书定版与印刷后,一旦出现遗漏或错误也难以立即修改。此外,很多先前认可的“事实”或“真理”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迁。学者们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版本的修订中,不断修正错误并增添新的内容。在纸质书籍时代,高成本生产的百科全书往往以“成套”的形式售卖,书籍庞大而笨重,不具有便携性;价格也十分高昂,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的,因此也难以普及并成为真正的“大众知识”。其次,书中的很多语言往往艰涩难懂,在某个词条的解释中往往又会牵涉更多需要解释的词条。百科知识的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以文字配有一定的静态图像作为辅助。
基于web技术的网络百科革新了知识生产的方式,也丰富了百科知识呈现和消费的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去中心化”与“大众化”的知识生成与编辑模式。网络百科允许所有用户参与词条的创建、内容的增添与修改、错误指正等知识生产环节。这种模式并不依赖特定个体的知识创造能力,而是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引入不同背景用户的观点和视角。理论上而言,网络百科用户融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百科的群体性知识生产往往不提供实际的报酬。很多网络百科服务利用虚拟的任务积分制来鼓励人们参与协作式的知识生产。也就是说,用户进行知识贡献所获得的更多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和酬偿。网络百科其实是在实践一种“分享”与“共享”的精神。用户自愿、自发的知识生产与分享是网络百科不断完善、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为了保障内容的质量,百科平台通常会设立一定的编辑规则,符合规则的内容生产与修改才会被通过。同时,百科平台也设立了专门的把关人来进行审核与鉴定。例如,维基百科设有“巡查员”“回退员”“管理员”等角色[28],以减少百科内容编辑可能出现的错误或争议。百度百科则创建了“蝌蚪团”,吸纳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加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维护队伍。百科平台虽然具有高度开放性,但并非一种“无政府”状态,通常会引入一定的社区自治机制。
在知识呈现方式上,网络百科突破了印刷书籍的文字与图片形式,将影像、音频和超链接等置入内容。例如,百度百科推出了“动画”形式的“秒懂百科”——通过1分钟内的动画向大家解释某问题的关键与核心要点,让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此外,超链接技术打破了传统书籍的线性排列模式,知识信息以网络方式相互连缀。当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感兴趣的概念时,可以立即点击文字上附带的超链接,跳转到另外一个词条中。网络百科的语言也更接近大众化语言,生涩的学术语言被大众生产者重新归纳并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再次表达。印刷百科全书常常受到版面限制,编著者通常希望用精炼简洁的语言将知识要点阐释清楚。但在网络百科全书中,对知识“事无巨细”的表述成为主导理念,对很多事物的解释都不断增殖。
网络百科作为一种新式的集体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有一些天然的局限性。从生产的角度看,当人人都能参与知识的生产时,内容的质量确实会有波动。“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与“追求内容的质量与权威”似乎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维基百科运营过程中经常会有恶意篡改词条的情况出现。尽管百度和维基均设立了“把关人”,但有限的“把关人”通常无法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有充分了解,因此也没办法有效审核全部内容。在百科平台上存在数量庞大的低质量的词条,由于内容冷僻,编辑的人数与次数也不多,词条的质量和准确性更难保证。在热门词条中,不同编辑人也会产生张力,甚至争夺对某些“知识”进行定义的权力。可见网络百科虽然鼓励平等参与和共享,却也不是真正的权力真空状态。有研究者分析了同辈生产(peer production)机制的权力分配问题。该研究发现,在维基百科的编辑过程中,不同信息贡献者的权力是不平等的,一小部分贡献者在决定词条内容上有更强的话语权[29]。整体而言,协作的知识生产社群也避免不了寡头政治的铁律(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网络百科依然无法享有印刷书籍或学术论文的权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高校教师不鼓励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参考百度百科的内容,纵使其部分内容比某些低质量期刊论文要准确和全面。在文化和学术传统中,网络百科更多被认为是一种互联网应用,而不是具有权威性的知识体系。此外,还有人担心网络百科虽然可以让我们便捷地检索知识,但过分地依赖网络百科可能会削弱人们进行主动思考与记忆的动机及能力。在印刷媒介时代,记忆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互联网的兴起则鼓励人们更多地诉诸外部记忆。仔细思考一下自身使用网络百科的体验,人们往往只是检索、浏览和应用信息,而较少将其内化成自身掌握的知识。长期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会对人类的认知习惯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尚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