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一)慕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慕课本质上属于一种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实践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20年代,最初的远程函授课程形式便已问世。随着后续广播电视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广播电视技术的远程学习诞生,但此时远程课程的完成率依然很低[5]。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育“MOOC”这个概念于2008年被提出,直到2011年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时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在网络上传了他开设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共有约160 000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了这一课程[6]。随后的2012年则被称为“慕课元年”[7],Udacity、Coursera和Edx等较为著名的慕课平台纷纷创建,被称为慕课运动“三驾马车”[8]。如今,全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立足本土的慕课项目,如英国的第一慕课平台Future 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印度的Nptel等。它们大多都与本土或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合作,丰富平台的课程资源。

Coursera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规模较大的慕课平台之一,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Coursera的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众多世界名校。截至2018年6月,该平台已经拥有超过3 300万的注册用户以及2 400多门课程[9]。创始人希望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高水平的教育,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今,Coursera已经拥有非常多的硕士学位项目,申请者通过提交申请,缴纳学费,完成在线课程、作业与考核,便可拿到硕士学位证书[10]

2013年,Coursera进入中国,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名校合作。中国本土的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智慧树”也纷纷创立,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11]。此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与市场力量的助推下,慕课得到较大普及。2015年,中国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意见,鼓励并推动高等院校利用自身资源创制慕课。据光明网的报道,截至2018年年初,中国已经有10多个高校与机构自主建成慕课平台[12]。2018年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有许多课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13]。据《人民日报》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我国共有超过5 000门慕课上线,总学习人数突破7 000万人次[14]。许多慕课网站在这一浪潮中兴起,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这些网站如今已经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如具有一定行业认可度的“微专业证书”、高中生的大学预备课程“CAP”、便于学校和企业创办独立在线课堂的“学校云”服务等。

国内的慕课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以高校课程资源为主的慕课平台,代表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其中,“中国大学MOOC”是由“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共同推出的课程学习平台,其中包含大量中国“985”名校的课程资源。上线三年后,“中国大学MOOC”已与12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知名机构合作,开设超过5 000门学习课程,有超过1 000万的用户在该平台注册[15]。此外,该平台还开设了考研专栏,迎合大学生考研方面的需求。平台创办者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打破传统课程对年龄的限制。只要有需求、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听想听的课。

第二种是专注职业技能拓展的付费类课程平台,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于2012年年底正式上线,其课程特点在于“实用性”,是用户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的课程平台,平台上大多数精品课程需要付费或者成为会员才可以免费观看。截至2017年10月,“网易云课堂”注册用户超过了5 500万[16]。“网易云课堂”的“微专业”成为其一大特色,其中开设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设计摄影等相关专业,用户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并完成平台下发的作业与任务,可以成功获取平台认证的微专业证书。这样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课程学习。

第三种是垂直类课程平台,提供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知识的课程,如聚焦数据分析的“DC学院”、专注考研的“爱启航”、针对外语学习的“沪江网”等。“DC学院”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发起建立,其将自身定位于专门的数据科学学习社区,专注于培养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大数据人才,平台刚上线半年就有超过6万人次付费观看。“DC学院”的特色是结合竞赛和培训,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学员可以通过参与数据竞赛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