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百科的发展
网络百科主要依赖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经历了从单向传播的百科全书电子版到双向互动的百科型知识社区的发展。在初创阶段,网络百科全书主要形式为载体的转移与内容的移植,即将传统百科图书用电脑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储存,或者直接出版电子版百科全书,以便共享阅读。1980年,第一部基于检索数据库与定点联机网络的电子百科全书《美国学术百科全书》出版[20],开启了网络百科全书发展的第一步。随后,1994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基于互联网的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在线[21]。网络百科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些早期电子百科全书为后来平台类网络百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001年,随着维基百科的诞生,一种以开放、共享、协同生产为特征的新型百科生产社区模式出现。与慕课等提供系统学习体验的平台不同,网络百科更接近一个工具书。网络百科并不鼓励沉浸式的使用行为,用户较少流连网络百科进行连续阅读,更多是在需要的时候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查询。百科平台通常会加强搜索功能与内部信息链接的便利性,也需要与外部搜索引擎建立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维基百科之后又有许多百科平台不断涌现,如国外的Knol、国内的百度百科、搜狗百科、互动百科、MBA智库百科等。如今,我们使用频次较高的两个网络百科服务——百度与维基——已经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维基百科由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于2001年1月发起建立。在创建之初,威尔士便以全球性的眼光打造维基百科。同年5月,13个非英语版本的“维基百科”上线,随后不断有新的语言版本加入其中。2012年,维基百科推出“Wikipedia Zero”计划,旨在帮助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接入昂贵的发展中国家用户加入百科社群。截至2019年年初,维基百科的英语词条页面数已经达到5 817 784,字数(单词)已经超过33亿,可谓卷帙浩繁。维基百科注册用户数35 826 081,日均访问量245 953 352次,使用规模非常庞大[22]。威尔士曾在专访中表示过对维基百科未来发展的期待,他希望维基百科能够成为一个“用一些基于事实的、理性的态度来传播知识、记录分歧的平台”[23]。这个平台不鼓吹“自由主义”,也不欢迎“情绪化的观点”。它不仅生产了大量的知识,也将许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同时,“维基并不仅仅是一个网站,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东西,是人们心中潜在的价值观的一部分”[24]。但维基百科在运营中也遇到了不小的财务危机。威尔士在维基百科创立之初承诺避免植入商业广告,以此来维护知识社区的纯粹性。然而随着网站的发展,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所需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知识平台的独立性与商业网站经营之间的矛盾加深。2017年,许多在使用维基百科平台的用户都收到一则募集捐款的通知,维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平台的正常运行。
百度百科是百度公司于2006年4月20日推出的社区类知识产品。百度百科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百度高市场占有的搜索引擎产品。百科建立后,百度一直致力于维护百科词条的质量。2007年6月,百度建立了“百科蝌蚪团”——由热爱百度百科并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用户互相合作形成的自治编辑团体。5年后,百度又推出了百科学术委员会,希望能够让平台呈现的知识更为专业且更具权威性。根本上而言,百度百科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它提升了用户的积极性,也加快了知识生产的速度。百度副总裁吴海锋曾说过:“互联网让每个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百度百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25]截至2018年11月,百度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百科目前涵盖15 807 892个词条,6 642 973人参与词条编写,共编辑146 321 940次。同时,城市百科、法律百科、艺术百科、地产百科等垂直体系也逐渐形成。
百度百科负责人阮瑜曾说:“百度百科最开始也是基于我们希望人类能够平等地认知世界的初衷建立的。”[26]百度百科响应了网络百科的根本理念,即减少知识生产的垄断,增强知识的普及与共享。李彦宏也曾在“2005年央视年度人物创新论坛”中谈及,百度希望能够通过给予人们答案来解决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从而带给人们安全感[27]。与独立运营的维基百科不同,百度百科是百度互联网产业中的一款产品,所以百度百科不直接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百度百科”专注于国内的用户与市场,其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因而目前只有中文版,尚无外语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