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

(一)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问答平台成立于1996年。早期的问答平台有专注于信息技术领域答疑的“experts-exchange”和结合搜索引擎功能的问答网“Answers.com”。随后,谷歌与雅虎也分别推出了自己的问答网站“google answers”与“yahoo!answers”。中国很快也推出了问答平台。2004年,新浪网的“爱问知识人”上线,这是中国第一个知识问答类产品。而后不少互联网公司也都纷纷试水知识问答类产品,“百度知道”“天涯问答”以及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广受欢迎的知识社区“知乎”。

大致而言,网络问答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0]。早期的问答平台上,用户间的问答模式较为简单。以百度百科为例,用户提出一个问题后,系统会根据问题包含的关键词和标签将其分发到在相关领域有作答经验的用户或者专家手中。在获得数个回答后,提问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选出最佳答案作为该问题的最终回答,其他用户则可通过“点赞”或“踩”的方式来表达对该答案的满意度。在此模式下,用户只是单纯地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回答者收获的奖励是平台赋予的积分或者称号。

在第二个阶段,以Quaro和知乎为代表的社交型问答产品问世。在知识社区中,用户使用行为超越简单的问答与信息检索。知识用户社交属性凸显,用户黏性增加,对社区产生一定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很多知识社群的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平台上,像使用媒体一样进行阅读和创作,同时与其他社群成员的横向互动增多,发展出强弱不同的网络连带关系。围绕某些典型问题的回答本身也会形成一个小型社区,对此感兴趣的用户不仅可以作答,也可以评论其他答案,与其他用户讨论。知识逐渐变成一种联系不同用户的中介性信息。随着知识生产的社交属性增强,这些平台分享的知识也越来越有主观色彩。以知乎平台为例,很多用户愿意分享个人的观点与想法,其答案不再只是所谓的“干货”(客观信息),用户通常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收集到的素材,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甚至夹带“私货”(指个人的价值观和判断)。

在第三阶段,一些互联网知识平台开始探索专业化知识生产及相关的付费模式。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增殖,信息过载与信息选择成为困扰网络用户的新问题。在信息繁杂、冗余的环境下,人们更希望获得经过筛选的、更加权威的、值得信赖的信息形式。接受由专业人士加工过的信息成品可以帮助个体减轻认知成本并节约大量时间。也就是说,在信息爆炸的状况下,有助于减轻认知负担的信息制成品有了新的市场需求。问答平台的知识变现尝试就是对这种市场需求的一种回应。知乎推出了付费收看的“知乎live”,邀请权威专家或者知乎平台上的优秀问答者开设讲座与问答,知识分享得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即时进行。随后,“悟空问答”用现金奖励优秀回答者,“在行一点”也开设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付费问答。付费的用户不必再从同辈生产的大量信息中去收集、甄别或提纯知识,而是通过付费直接从专业人士处获取权威、高质量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