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知识传播模式
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播壁垒,让更多人可以接触象牙塔里的知识。也有人认为慕课打破了知识生产的壁垒——即便不是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也可以设计与上传课程。首先,在中国的环境下,教育资源的竞争异常残酷,优质教育长期属于稀缺资源,且在地理上的分布很不均匀。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和学校,实体的班级与学校具有空间局限性,不能无限制地容纳听众。在实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力有限,个体教师通常无法管理成百上千名学生,教师的经验能力差异很大,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应试教育体系通过考试为优质教育资源设限,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够被编入正式班级。经济资本也无法任意向教育资源转换,许多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长,在孩子没有资格进入名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请私人家教、课外辅导班、海外游学、出国留学等形式来补偿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相对而言,大学教育的开放性更高。理论上,任何社会人士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式教学环节的前提下进入大学课堂旁听。但实际的大学校园中,真正对校外人士友好的开放式课堂并不多见。慕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空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优质的课堂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在线课堂可以无限量容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每门课程的学生数量不再受到教室容量的限制。
在基础教育方面,远程课程也可帮助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学生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2018年,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爆网络舆论。该文以乐观的笔触描述了远程教育如何改变了偏远地区高中教育的现状。从这篇文章引发的强烈争议不难看出,将精英教育通过网络向欠发达地区传输所造成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如果仅仅从结果来评估,远程教育和慕课技术模式确实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范围。
其次,相较于传统的正式教育机构,慕课的知识生产更加多元化。一方面,知识生产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较为开放的慕课平台,很多在相关领域有经验和技能的非职业“教师”可以成为一名知识传播者,将自己的知识进行生产加工,并上传至慕课平台。另一方面,慕课生产的知识种类更加多元化。慕课内容不仅包括专业内容或抽象知识,还增加了很多实用性技能,如“PPT制作”“求职应聘”“市场营销”,以及文化常识类内容,如“中国四大名著解读”“国学经典解读”。与多元的知识生产对应的则是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高度灵活性。在正规教育中,知识传播多为一个线性的过程。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一套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的培养方案。慕课的选择与安排少了系统性却增加了灵活性,每个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修某些课程。例如,有些慕课网站还推出了“CAP(中国大学先修课)服务”,供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由于慕课以网络视频形式播放,用户可以个性化地选择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可以无限反复观看。学生在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视频进行思考,或返回至困惑的部分再次观看。整体而言,教育进阶的线性模式在慕课环境中受到一定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