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篇教学活动中进行思维的系统训练
1.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无处不在
英语的感悟是在大量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的语言接触未必能够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深刻的感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式的讲解,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教师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英语的理解是建立在积极的心智活动基础上的,机械地重复效率不高。大量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观察、辨别、识记有助于准确获取信息;有效的比较、分析、归纳有助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有效的综合、评判、重组有助于创造性地建构新概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记忆性学习,结果是遗忘;理解性学习,结果是掌握;批判性学习,结果是创新。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一个人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文秋芳认为,一个善于思辨的人需掌握分析、推理和评价的技能,并且具有好奇、开放、自信、坚毅的人格特质;而思辨的缺席一直是困扰英语教学的问题。
2.高中英语语篇教学实践
本文以高一学生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为例浅析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选用的教材为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Book 2《积极英语阅读教程(第二级)》。
目前,从教学实际来看,语篇教学主要围绕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我们通常把课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部分:阅读前的(pre-reading)活动、阅读中的(while-reading)活动和阅读后的(post-reading)活动。
(1)阅读前(pre-reading)思维品质的培养:观察。
“阅读前的活动”是学生在正式阅读课文之前为掌握课文意义所做的各种必要的准备活动。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作者用文字的形式叙述故事、陈述事实、论述观点或表述思想;读者在已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解读文本,获取信息、理解主题、推断意图。不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读者的活动是无法进行的。这种背景知识又被称为背景图式(schemata),它包括所有与作者文本内容有关的读者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文章修辞常识、第一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在英语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包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思维能力等。若教师能从学生的语言心智活动考虑,譬如预设导向性问题,激活学生心中的思维图式,则有利于他们有目的地去观察、比较。
背景图式的激活主要通过提问和预测等方式进行。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可针对阅读文本主题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脑图构建(mind mapping)和话题猜测(predicting)等活动,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激活背景图式的能力。假如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完全不熟悉,教师则应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搜索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者直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构建背景图式。
《积极英语阅读教程》中专门设计了两项激活背景知识的活动:Getting Ready和Before You Read。前者通过图片、文章说明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了背景知识,并设计了讨论环节,以激活或构建学生的背景图式。这类背景知识主要涉及有关话题的一般常识,属于一般人都应具有的世界知识(world knowledge)。后者是针对阅读文本主题的热身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或结对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熟悉有关主题的具体知识,为阅读文本做好背景图式准备,同时也激活他们已有的部分词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通过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环节。观察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观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知觉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任务,在技能上做一定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语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根据标题或配图,猜测文章的主题,让他们预设阅读的目标,同时以tips的形式介绍略读的技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找文章主题。
学生已经掌握的阅读技巧:Using titles to understand main ideas;Predicting;Previewing;Predicting vocabulary;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
(2)阅读中(while-reading)思维品质的培养——分析与推断。
阅读中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以理解课文意义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是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激活背景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前期活动,那么,传授阅读技巧就应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内容。阅读理解过程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过程,其心理活动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这些心理活动是隐性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能够通过阅读技巧的训练被有效地激活,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质量。如果说“teach for comprehension”是教师的教学活动,那么“think about meaning”就涉及学生的阅读活动。其用意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训练阅读技巧,说到底就是培养阅读者学会使用一些元认知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解决问题。
如何通过分析与推断深入理解文本,是阅读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分析就是将观察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新课标倡导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活动的载体是语篇。通过语篇教学,可以解决教学碎片化现象。所以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篇分析手段,引导学生从语境、信息、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厘清文本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境上,学生需要分析主题背景与语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文本;在信息上,学生可以从句子的功能角度分析不同句子结构和不同的句子排列如何传递不同的信息,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因为他们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不同;在结构上,学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功能,分析语篇结构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分析主题句与信息细节的关系,分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篇章的关系。
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心智活动。如何判断事实与观点?如何从现象解读本质?如何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在高中一年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掌握了以下阅读技巧:
Identifying main and supporting ideas;Understanding cause and effect;Scanning;Scanning for numbers;Scanning for details;Skimming for general ideas;Skimming to assess a passage;Recognizing facts;Recognizing sequence of events;Finding definitions;Identifying main ideas within paragraphs;Identifying meaning from context;Identifying fact versus theory;Making inferences;Arguing for and against a topic;Skimming for opinions and attitudes.
②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清晰地把握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我们采用了“Flow Chart”的形式来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脉络,建构“Mind Map”,并抓住每个部分的关键语句,将每一个文本浓缩成精华版本。如图1、图2、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③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多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思。例如,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表达一个观点时,教师应该多问为什么,引导他们确认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只有学生心目中形成因果关系意识,他们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意义。
④关注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指导学生理解那些在阅读中遇到的过渡词。如表示补充信息或理由:also,besides,equally,furthermore;表示因果关系:accordingly,as a consequence;表示理由:actually,admittedly;表示比较:by comparison,similarly;表示对比:however,on the contrary;表示归纳:in all,in summary;表示次序:first,last;表示时间顺序:subsequently,previously。
(3)阅读后(post-reading)思维品质的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后的活动”主要是练习、巩固学生在学习阅读课文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后的活动,如复述、梗概写作、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活动。
在阅读后教学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在阅读前、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观察、分析和推断都属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探究客观事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解读。
例如:课文Unit 4 Chapter 2(Sports Success:Yao Ming)主要介绍了姚明是如何一步步踏入篮球世界,从国内走向世界,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世界篮球明星的历程,也简要介绍了姚明的个人生活。在完成了文本的理解之后,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姚明是如何成功的?在姚明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必备的因素?姚明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篮球明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世界名人,是中国人的骄傲。同学们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也激励自己以姚明为榜样,培养良好的品质,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人。
在“Sports Success:Yao Ming”的文本中,提到了一句“He was even the subject of a documentary film called The Year of the Yao about his first year in the U.S.”,我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总结升华主题:
Why do you think filmmakers made a documentary about Yao's first year in the U.S.?
What kinds of things do you think the movie talks about?
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挖掘同学们的潜力,发展他们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方面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