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依据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Circumstance Cognition)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是在活动中、丰富的情境和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的。(Brown,Collins & Duguid,1989)
这一理论的发展伴随学习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情境认知理论逐渐成型。
情境认知的关键在于:它不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个人、知识、情境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该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逼真的任务情境。
该理论强调在应用情境中教授知识与技能,应用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是虚拟、仿真的工作环境。
(2)实践共同体。
这一概念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参与共同体情境,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作为一个新手逐渐从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变得积极,并接触共同体的文化。
2.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其宗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做中学”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它注重信息沟通,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真实意义,实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本质。
任务型教学理论认为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即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此外,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传递信息,使学生逐步提高语言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基于情景认知理论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理论,笔者针对语法教学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下是“趣味语法”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