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语动词在中译英中的重要意义
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系。中文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型语言,也称为分析型语言,其特征为词形不变,通过词序和功能词来体现语法功能。英文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是由屈折语走向孤立型的语言,其特征为通过词形的屈折变化来说明意义、表示语法功能关系。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是指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有着不同之处。在二语习得时,母语的规则和习惯对新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干扰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减少中文的负迁移影响,避免在翻译中体现出中式思维,不让负迁移成为构建英语句子时的阻碍。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看,英语语言是树状型结构。从单词的层面来看,英语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感叹词、疑问词和冠词。从句子层面来看,英语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从句子成分层面看,一个简单句中必不可少的是“主语+谓语(+宾语)”(或者“主语+系动词+表语”)。两种基本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单词词性为名词和动词。因此,从词性层面看,在中译英时,对名词和动词的把握是着眼点。在英语中,主语和宾语为名词性结构,一定包含名词,谓语一定含有动词。动词语态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即谓语和主语的关系。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主语和谓语是相互联系的,主语为谓语的施动者。在翻译成英语时,主谓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符合语言逻辑,同时每个谓语动词都有特定的搭配和用法,需要满足动词才能构建正确的句子。
中文句子里被动概念相对弱化。中文的词性与句子中成分的对应情况与英文不同,如图6所示。
图6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英汉词类的句法功能差异中充当谓语的词类差异最大,因而在汉英翻译句子中,谓语翻译错误的数量也是相对较多的。其次是在汉语中名词可以做谓语,在汉译英的句子中,有些学生也会把名词、形容词用作谓语,从而造成句子无谓语的现象。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词类句法功能差异认识不足,因而未能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无误的语码转换。”(王丹丹,2018)在中译英时,中文句子里通常有一个以上的动词,选择哪个动词作为英语句子的谓语是学生遇到的一个难点。有时,学生字字对应进行翻译,中文句子里没有找到动词,翻译成英语句子就成了无谓语句子。
就汉语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动词和形容词既能做谓语,又能做主宾语,做主宾语的时候还是动词、形容词,并没有改变性质,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从单词层面看词性,英语中存在一个单词有多个词性的现象。在汉语中,存在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呈现不同词性的现象。从句子层面看,两种语言的词性如图6所示,不同成分对应词性不同。因此,在翻译时,二语的词性不可直接对应进行翻译。学生在中译英时,要先看明白句子的中文意思,判断出可以作为英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部分,才能成功翻译。词性可以提供中译英的线索,但不是全部。
从句子层面来看,英语句子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英语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或者“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又可称为判断句,即“A是B”。英语的简单句中,一个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因此,在将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句子后,若该英文句为简单句,那么只能有一个谓语。中文源句中剩余的表示动作的词,只能用非谓语表示。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是句子层面分析句子成分所用的指称。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成分分别由大于等于1个单词组成。在“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中,每个成分由大于等于1个单词组成。
英文的复合句是由从句嵌套组成的,体现出英文是树状型语言的特征。然而,中文是竹节型的语言,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隐而不现的。因此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转换过程中,要将中文的隐性逻辑体现在英文的显性逻辑中。从句,则根据具体从句的语法规则,在包含n个从句的句子中,共含有n+1个谓语动词。
并列句由and、but等表示并列的连词连接两个及以上的句子,表示并列意义,并列n个句子,则有n个谓语动词。
在句子层面,主语和谓语是相互联系的,主语为谓语的施动者。如“He ate an apple.”一句中,“He”施加“ate”这个动作在“apple”上。因此,在选择谓语动词时,主语的判断很重要。
中文的语法是基于英语的语法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中译英时,通过分析句子层面的成分和词性,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
如上所述,由于汉英差异以及汉英语言的特性,中文源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英语的动词、句子的谓语,是中译英的突破口,“一个句子要合乎语法,首先必须满足动词正确的要求”也是本文论述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