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理论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

五、生态课堂理论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

1.文本介绍与分析

教学文本选自2004年电影版《剧院魅影》的台词。住在巴黎歌剧院地下迷宫的Phantom天生相貌丑陋,却是一位音乐奇才,他爱上了剧院中不起眼的小歌手Christine,并暗中指导她学习音乐。彼时,Christine的儿时好友Raoul成为剧院的赞助人之一。在一场演出中,他认出了Christine并与她坠入爱河。Phantom大怒,开始在剧院中制造恐怖事件。由于各自独特的人物性格和对于真爱的不同理解,三位主角共同谱写了一段复杂迷人的爱情旋律。在设计过程中,笔者选取了一段经典独白,以及释放Christine和Raoul这一幕。这两个场景都是剧情发展的高潮,节奏紧凑,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很好地诠释了三位主人公对真爱的理解。

2.学生分析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英语戏剧,因此他们需要教师在台词朗读与场景演绎方面提供指导。学生在课前自学了这篇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人物分析是这节文学鉴赏课中最大的障碍,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

3.教学设想

以复习牛津课文内容为引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借助台词朗读与剧目表演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4.教学目标

基于生态课堂理论,笔者遵循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的原则,将这节文学赏析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阅读台词和演绎故事场景来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参照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来演绎电影场景,并给出一定的评价;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台词朗读和戏剧表演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意识,培养阅读兴趣。

5.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人物分析、台词朗读和场景表演活动中;

(2)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魅影”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用人物分析这个重要方法来进行戏剧赏析。

6.教学过程

1)Review the story and elicit the topic

图5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牛津课文,在热身环节激活已有知识,调动起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电影剧照结合课文原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背景、人物、情节,完成人物关系三角图和情节发展排序,如图5所示。在短时间内,有效唤醒学生对于文本的记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为之后的台词朗读和剧目演出做好背景知识和情感铺垫。将传统课堂切换成舞台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态课堂。引入课题“Strange Duet & Everlasting Love”,师生共同讨论课题含义。笔者在确立课题时,植入了作品的神秘色彩,duet本义为二重唱,这里暗指Phantom与Christine在音乐上的相辅相成,同时明确“everlasting love”这一小说主旨。

2)Character analysis through monologue reading

Scene Ⅰ:Stranger than you think

PHANTOM

Can you even dare to look or bear to think of me:this loathsome gargoyle,who burns in hell,but secretly yearns for heaven,secretly...secretly.But,Christine...Fear can turn to love.You'll learn to see,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this repulsive carcass who seems a beast,but secretly dreams of beauty,secretly...secretly.Oh,Christine...

*loathsome gargoyle可憎的怪兽

repulsive carcass丑恶的残骸

Oxford text:

At birth he was so ugly that his own mother made him wear the mask.She forced him to leave home while he was still a child.He then spent years wandering the earth until he found his home on the island.Script:

This face which earned a mother's fear and loathing.A mask,my first unfeeling scrap of clothing.Down once more to the dungeon of my black despair!Down we plunge to the prison of my mind!Down that path into darkness deep as hell!

设计意图 教师先介绍朗读五要素:语音、语调、重音、情感、语速,邀请一位学生朗读Phantom的独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传达人物感情。为了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必须了解角色的性格,角色在特定场景中的感情以及背景知识。教师没有直接将Phantom的性格和感情告知学生,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研究台词中的关键词,让学生自主揣摩文本,分析人物性格,保留教学中真实的探究机会,这既符合知识的生成规律,也能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有效提问,让学生找到Phantom形容自己外貌的关键词(loathsome gargoyle,repulsive carcass),再对比牛津课文中内容相近的句子,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考察Phantom,刻画出一个因面容丑陋被母亲唾弃的悲剧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Phantom与生俱来的自卑。让学生从台词中找出描绘他的性格特点的表达(despair,prison of mind,darkness),总结面具的作用——既是Phantom的防御盔甲,也是悲惨命运的象征。再让学生选出两组反义词(hell and heaven,beast and beauty),帮助他们走入Phantom的内心世界,拉近与人物的距离。经过详细的人物分析,再邀请一位学生朗读台词,诠释人物感情,可以明显感受到阅读台词前后的情绪差异。3)Character analysis through scene acting

Scene Ⅱ:Down Once More

RAOUL(pleading,grasping the bars of the gate)...

PHANTOM(snarls furiously at RAOUL)...

CHRISTINE(She reflects for a moment,then with resolution moves slowly towards the PHANTOM and kissed him gently)...

Emotions

Raoul:frightened—desperate

Christine:helpless—disillusioned—compassionate

Phantom:furious—impatient—touched

设计意图 以电影剧照为线索,让学生从牛津课文中找出描述相关情节的句子,这个活动贯穿整节课的设计。回忆电影情节,推动课堂教学流程,自然过渡到最后一幕。教师利用情感指向型问题为学生之后的表演做好情感铺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讨论分析三个人物在这个场景中的情绪波动,最后教师板书总结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剧本中以括号的形式保留了人物的一些肢体动作说明,对学生表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戴上魅影面具,学生能够立刻进入表演状态。整节课也达到了教学高潮,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充分投入到这个环节当中。

4)Peer comment based on assessment criteria

Assessment criteria

Articulation:speak loudly and clearly,intonation

Emotion:express appropriate feelings

Movement:always face the audience,vivid positions,gestures,eye interaction

设计意图 不同于传统英语课堂的评价机制,本节文学欣赏课通过朗读台词与演绎场景的形式来检测教学成果,引入一套戏剧表演的评价标准。全新多元的评价机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物性格分析的基础上,呈现符合人物情绪的台词朗读与精彩表演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教师指令的清晰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只有当每个人都有明确可操作的任务时,课堂参与度才能有保障。小组表演谢幕,其余学生手中握有点评大权,参考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过渡到最后“everlasting love”的主题——爱对于Christine是同情与宽恕,对于Phantom是释怀与成全,对于Raoul是勇气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