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石学概论》简介
《中国金石学概论》这本书是由.马衡著创作的,《中国金石学概论》共有98章节
1
出版说明
自1898年建校以来,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当仁不让地成为一座重镇。我们很难在“重镇”的前面加上合适的定语,如果挂一漏万地勉强做一下尝试,那么,如下关...
2
关于作者与本书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我国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吴昌硕去世后他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并从1924年起,多...
3
目录
目 录 出版说明 关于作者与本书 卷一 中国金石学概要(上) 绪论 第一章 金石学之定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金石学与史学之关系(缺) 分论 第三章 历代铜器 一 ...
4
卷一 中国金石学概要(上)
...
5
绪论
...
6
第一章 金石学之定义及其范围
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古代人类所遗留之材料...
7
第二章 金石学与史学之关系(缺)
...
8
分论
...
9
第三章 历代铜器
考古学家谓人类进化之阶,由石器时代进而为铜器时代,更进而为铁器时代。中国当商周之时,铜器最为流行,是为中国之铜器时代。今日流传之古铜器,十之七八为其时之物,文字...
10
一 礼乐器
《礼经》所记礼乐诸器,汉儒笺注已不能无误。后世治礼者,以意为图,失之愈远。宋人若吕大临黄伯思辈,搜罗古器,探索源流,审释其文字,考订其形制,据《礼经》以定名称,...
11
二 度量衡
古之度量衡出于律。据《汉书·律历志》,律之本为黄钟之宫。以秬黍之广为分,九十分为黄钟之律。千二百黍实其龠,重十二铢。故度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本起于黄钟之龠,衡权本...
12
三 钱币
古者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后生产日增,需求亦繁,交易有无,不能相准,于是钱币兴矣。钱币所以辅财物之不足,自来未有定名。曰货,曰...
13
四 符玺
郑玄《周礼·掌节》注曰:“符节者,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三者皆执以为信之物。其中惟使者节无实物可证,仅汉武氏祠石刻画...
14
五 服御器
吉金之器流传于今者,殷周之世,礼器为多,秦汉以后,则服御之器为多。其范围至广,类别尤繁。鼎、、钟、钫、、洗之属,已附见于礼器条下,不复赘述。今约举其最著者分记如...
15
六 古兵
古兵之制,屡有变迁,石器时代以石为之,秦以前用铜,汉以后乃用铁。今传世古兵,多以铜制,皆先秦及汉初物也。是以楚子之赐郑伯金也,盟曰,“无以铸兵”(《左传》僖十八...
16
卷二 中国金石学概要(下)
...
17
第四章 历代石刻[1]
商周之世之视器也。与社稷名位共其存亡轻重,故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其勒铭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亦正所以昭示其重视名器之意。其始因文以...
18
一 刻石与碑之别
今人谓文之载于石者皆曰碑,其实不然。刻碑之兴,当住汉季,古只谓之刻石。秦始皇帝之议于海上也,其群臣上议曰:“古之帝者……犹刻企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
19
二 造像与画像之别
文字之兴,肇端于图画,六书中之象形,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拙”者,皆占代最初之图画也。其后观象作服,铸鼎像物,而图画一科,始与文字分途,巍然独立。图画有像其片面...
20
三 经典诸刻与纪事诸刻之别
纪事刻石者,纪当时之事实,刻石以表章之也。经典刻石者,古人之论著,借刻石以流传之也。自有刻石以来,几莫非纪事文字。自《熹平石经》以后,始有经典之刻,故传世诸刻,...
21
四 一切建筑品附刻之文
附刻云者,谓其石不为刻文而设,因营造建筑之石材而附刻文字也。今分类述之,一曰桥,二曰井,三曰阙,四曰柱,五曰浮图,六曰食堂、神位,七曰墓门、黄肠,八曰石人、石兽...
22
第五章 金石以外诸品
上二章分述铜器与石刻,即古人所谓金石学之范围。此章于金石材料之外,兼述非金石诸品。其中有为古人所不及见者,有为著录金石诸书所未收者,即第一章所云广义的金石学之范...
23
一 甲骨
甲骨者,龟甲与兽骨也。其刻辞则殷商贞卜之辞也。曷为知为殷商,以出土地为殷虚,而刻辞中多纪殷帝之名也。曷为知为贞卜之辞,以甲骨皆有契灼之痕,而其辞义有贞、卜等字也...
24
二 竹木
古之简册,概用竹木,凡书于简册之文,皆竹木之文也。史籍所纪发见古简册之事凡三:一曰晋之汲郡;二曰齐之襄阳;三曰宋之陕右。汲郡之所出者,凡七十五篇,今仅存《穆天子...
25
三 玉
玉为石之类,故《说文》训玉曰,“石之美,有五德”。我国自有史以来,即知以玉为宝。朝聘以玉,祭祀以玉,服御以玉,甚至含殓亦以玉。窃疑古人之所以贵玉者,为石器时代之...
26
四 匋附明器瓦专
古者,昆吾作匋,舜陶于河滨,虞阏父为周陶正。陶之为用,其来远矣。辛亥革命后,在河南、甘肃发见石器、陶器、骨器,考古学家定为新石器时代之物。以人类进化之程序言之,...
27
第六章 前人著录金石之书籍及其考证之得失(缺)
【注释】 [1]编者案:日本京都大学水野清一曾为此章作注,载日本《东洋史研究》卷三、四。...
28
结论
...
29
第七章 今后研究之方法(缺)
...
30
第八章 材料处置之方法(缺)[1]
【注释】 [1]编者案:此讲义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授课时所编,初印于一九二四年。今据一九三一年修订本。原缺第一章,以一九二四年讲义补入;原缺第五章下半,据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