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建筑品附刻之文
附刻云者,谓其石不为刻文而设,因营造建筑之石材而附刻文字也。今分类述之,一曰桥,二曰井,三曰阙,四曰柱,五曰浮图,六曰食堂、神位,七曰墓门、黄肠,八曰石人、石兽,九曰器物。
桥 《水经注》(《谷水》)载洛阳建春门《石桥右柱铭》,汉阳嘉四年刻,为汉时桥刻之见著录者。此外若《蜀郡属国辛李二君造莋桥记》(延熹七年)、《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建宁三年),虽为造桥而作,皆非附刻之文。东魏《于子建造义桥石像碑》(武定七年)、隋《宋文彪等造澧水石桥碑》(开皇十六年)等,亦皆莋桥、析里桥之属。附刻之文,惟宋以后尚有流传。有刻于柱者,如《吴县西竺寺桥柱题字》(宋宝元元年)是也。有刻于阑者,如《徐水县徐河桥石阑题名画像》(金明昌中)是也。其余桥名之额,更指不胜屈。江苏浙江等省,多有宋元年号之刻,明清更无论矣。造桥之事,古人以为功德,与刻经造像之意同,故于子建等即于碑上造像。是虽为利人,仍是为己求福也。
井 井阑之有刻字,以梁天监十五年一刻为最先,其文曰“梁天监十五年太岁丙申,皇帝愍商旅之渴乏,乃诏茅山道士□□永若作亭及井十五口”,为武帝下诏所作者。江宁有《涌金井阑题字》,题至德元年,缪荃孙定为陈之至德,亦为南朝物。北朝未见井阑题字而有造井碑,新出魏《廉天长造义井记》(武定八年)即其一也。唐之井阑题字,仅溧阳零陵寺元和六年一刻及宛平开成四年一刻。宋元以后见于著录者,无虑数十种,大抵皆在苏浙两省境内。凿井之意,亦与造桥同,故题字往往称为义井,观于梁刻之文,可知其为施舍而设矣。
阙 阙有二种,一为神庙之阙,一为墓道之阙。庙阙有四,皆为汉刻,嵩山泰室(元初五年)、少室(年月泐)、开母庙(延光二年)、华岳庙(永和元年)是也。此外多为墓阙,亦以汉刻为多。魏有二刻,晋有三刻,梁有十余刻。自是以后,绝无闻矣。汉时墓前多树丰碑,其树阙者实居少数。今所出后汉诸墓阙,惟武氏二阙(建和元年)、南武阳三阙(一元和三年,一章和元年,一无年月)在山东,其余皆在四川,可见一时风向,各地亦有不同也。其形制则《金石图说》《金石苑》所纪最详。大抵皆累石为之,左右二阙对峙,如汉王稚子(《金石录》云“元兴元年”)、高颐(颐有碑,为建安十四年)、沈君(无年月)等及萧梁陵墓诸阙皆然。冯焕(焕有碑,为永宁二年)、杨宗(无年月)等之仅存一阙者,或亡其一耳。其题字多在正面平正之处。若高颐阙则并檐瑞亦有之,每端一字,如瓦常然,所题之字典上面同(《隶续》录王稚子阙,六字亦在檐端)。梁阙,凡西阙之字皆左行或反书。其题字之外,凡有空处皆刻画像,虽梁阙亦然,世人专重文字。故拓工往往遗画像而不拓。明清时,达官显宦及孝子节妇之获旌表者,多树牌坊。亦即汉以来石阙之遗制,但仅有题字而无画像耳。
柱 后汉初平五年益川太守《高朕修周公礼殿记》,刻于木柱之上,其文载在《隶释》,此为楹柱上附刻文字之始。唐宋时建筑寺观,施舍石柱,往往刻字于其上。所刻成为佛经佛号,或为施主姓名,如华阴华岳庙(唐大中乾符间)、正宗开元寺(武周时)、晋城青莲寺(北宋时)、登封嵩阳宫(北宋时)、肥城孝堂山石室(唐大中、宋崇宁间)、济宁普照寺(北宋时)等,皆石柱题字也。亦有铸铁为之者,如凤仪铁柱庙(唐南诏建极十三年)、桐柏淮源庙(左柱为宋庆历二年,右为三年),是也(唐时官署属吏题名,有刻于柱者,名虽同而实非楹柱)。其柱础上刻字者,则有元氏开化寺(无年月,沈涛《常山贞石志》考为北周时刻)、海宁广福寺(宋天圣三年)、嘉定菩提寺(宋治平四年、建炎二年)、吴县宝林寺(宋淳熙十五年)诸刻,亦皆建筑时所附刻者也。一九二五年夏,安阳出一方石,中凿一孔,题曰“赵建武四年造泰武殿前猨戏绞柱石孔”,为猨戏植柱所用之础,尤为仅见,今藏北京大学。其他宫室石材之有题字者,如石栏题字,吴县玄妙观(南宋时)、济源济渎庙(金时),各有一刻。螭首题字,益都太虚官(元延祐元年)有一刻,此外盖不多见矣。
浮图 浮图,即塔也,为释氏之建筑品,造之以祈福,与刻经造像同,故自北朝始有之。但传世石刻如晖福寺(魏太和十二年),凝禅寺(魏元象二年)等,皆为造塔之碑,非附刻之文。其附刻于塔者,惟登封会善寺(魏神龟三年)刻于石盖,吴县治平寺王以成造(隋大业七年,已佚),刻于塔盘。陵县王回山造(唐天宝六载)刻于塔座。其隋仁寿间舍利塔诸刻,如青州胜福寺、岐山凤泉寺、邓州兴国寺等。或为方版,或为圆石,殆皆塔下之盘,或舍利石函之盖山。
食堂神位 古之墓所,有建筑石堂中设神主,以为岁时享祀之所者。今所传此等刻石,多为汉刻,且多有图像。永元七年、延平元年、永建五年、建康元年,各有一刻,并署食堂或石堂二字。尚有《三老讳字忌日记》一石(忌日皆在建武中)、戴氏父母忌日记二石(忌日皆在永初中),虽不言立堂,亦皆祠墓中物。至神位题字传者绝少,宋人著录,仅有《四皓神座》及《神祚机》,出汉惠帝陵旁,已佚。近洛阳出二石,一曰“魏故符节仆射陈郡鲍揖之神座”,一曰“魏故处士陈郡鲍寄之神座”,并隶书,考为曹魏时刻。此外见于前人著录者,惟祝其卿《上谷府卿坟坛》二石(并居摄二年),其制为龛,字在陷内。赵明诚云:“坟坛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坛以祀之”,则亦神主之属也。《隶续》录《魏文昭皇后识坐板函》,定为魏文帝甄皇后神座前之物,亦此类也。
墓门、黄肠 古之厚葬者,饰终之典,不厌其奢。今所传三代鼎彝重器,往往出自冢中。汉以后葬礼,多有埋幽之文,以识其墓处,即墓志墓䇷等是也。而圹中之建筑物,亦有附刻文字者,所见惟墓门及黄肠。
墓门刻字者少而画像者多,传世一石,中刻一鹿,左有题字三行,曰“汉廿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灵第即墓也。宝应射阳故城之《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有题字三榜,曰孔子,曰老子,曰弟子)。一面亦刻画像三层,上层为朱雀,中层为兽首衔环,下层为执刀盾之武士。高仅三尺余。汪中称为石门画像,最为允当,盖有兽首衔环之一面,乃正面也。近河南山东等省所出甚夥,画像之工拙不等,中皆有兽首衔环之形,是皆墓门之石也。
《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如淳引《汉仪注》曰:“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是所谓黄肠题凑者,以柏木黄心者为之,累置棺椁之外,头皆内向也。一九〇六年,南海发见南粤王冢,中有大木数十章,皆长丈余,方尺余,每章刻“甫一”“甫二”,以至“甫几十”等字。王静安谓即漠之黄肠,其说是也。其刻甫一、甫二等字者,纪其骈列之次第也。“甫”疑“专”之省。专,布也。东汉之黄肠,多以石为之,从前金石家未有著录者,端方著《陶斋藏石记》,始录永建二石,阳嘉二石,皆纪广长厚之尺寸及第几之数。尚有熹平元年一石(未见著录),中有“更黄肠掾王条主”等字,其纪尺寸及次第与他石同,知此类之石皆黄肠也。一九二三年夏,洛阳某村发见此类之石无虑数百方,多为永建年号。其广长厚之尺寸,度以建初尺,一如其所纪者。此类之建筑,费工多而历时久,数量又若是之多,颇疑为汉帝之陵墓。此纪永建年号,当为顺帝之宪陵。《陶斋藏石记》所录者,亦为顺帝年号,或亦自此村出土者也。王静安以为此种墓石,古代已有出土者,据《水经注·济水篇》浚仪渠石门之铭,有“建宁四年十一月黄肠(今诸本皆作场)石”等字,谓“郦氏所见石门,实后世发汉建宁旧墓石为之”。观郦氏所纪,有“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之语,则其所题之字,当如熹平元年一石之例,又可知矣。
石人石兽 石人石兽之见于《水经注》等书者不胜枚举,大抵皆宫室或冢墓前之物。凡其所纪,今多不存。后之所出,盖寥寥焉。
曲阜二石人在鲁恭王墓前:一,介而执殳,高六尺八寸,胸前刻“府门之卒”四字;一,冕而拱手立,高七尺一寸,胸前刻文二行,曰“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并篆书。阮元著《山左金石志》时,移置于矍相圃中。登封嵩丘庙前有一石人,顶上刻一马字。黄易据字体审为汉刻,见所著《嵩洛访碑日记》。掖县大基山石人,题“甲申年造,乙酉年成”,吴式芬《攈古录》考为北齐天统元年郑述祖造。石人题字之纪年者,仅此一刻。尚有铸铁为之者。嵩丘庙铁人,一题治平元年,一题熙宁二年。晋祠铁人三,二题绍圣年,一题政和年。汾阴铁人,题大中祥符四年。皆宋物。杭县岳飞墓前有四铁人,题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人姓名,则不知何时所铸矣。
古之石兽,有施于宫阙者,有施于丘墓者。宫阙前多作狮子,如武氏石阙所纪“孙宗作狮子”是也。丘墓间多为羊虎之属,如《隶续》所载种氏石虎刻字及《金石录》所载州辅宗资二墓天禄、辟邪字,皆是也。今所传世者,有刘汉石狮子题字,隶书一行,曰“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为东汉时刻。汲令王君石狮子题字,正书二行,曰“永宁元年六月汲令王君所立”,为西晋时刻。赵县署前石狮子题字(大德七年)、荣阳镇宅石狮子题字(大德十年)。元氏仁德乡石狮子题字(延祐二年)、元氏神嵓乡石狮子题字(泰定二年)、河内李宣风等置石狮子题名(至正十二年),并为元时所造。近安徽出石羊六,小者四,刻大吉等字,大者二,刻道家言,无年月,亦丘墓中物也。其以铁铸者,则正定有二狮子,一题至元廿七年,一题至治元年,亦皆元时物也。
器物 石器之有题字者,有幡竿石,有石灯台,有石香炉,有石盆。幡竿石为寺院中植幡竿所用,唐有一刻(开元三年,虞乡石佛寺),宋有四刻(一嘉祐三年,汶上宝相寺;一崇宁三年,泰安王母祠;一宣和二年,泗水三殿庙;一绍兴三十年,海盐法喜寺)。石灯台略如经幢,所以燃灯,故谓之灯台,唐有天宝十一载二刻(一在洛阳,一在元氏),宋有大中祥符元年二刻(并在诸城)。石香炉为祠庙中焚香之具,唐刻不多见,五代有二刻(一晋天福六年,密县超化寺;一天福八年,益都玉皇庙)。宋时最多,不能备举。石盆以正定雪浪盆为最著(宋绍圣元年苏轼铭),掖县天齐庙、三官庙各有一刻(一绍圣二年,一宣和三年),绵阳亦有一刻(宣和三年)。有所谓醮盆者。乃道流设醮所用,唐宋以来,流传甚多。此外器物,则有山东古物保存所之石硙(晋太康九年),四川某县之水硙(宋太平兴国三年),费县蒙山之石瓮(金贞祐元年),皆所仅见行。若宋以后研铭之属之存于今者,则指不胜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