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竹木
古之简册,概用竹木,凡书于简册之文,皆竹木之文也。史籍所纪发见古简册之事凡三:一曰晋之汲郡;二曰齐之襄阳;三曰宋之陕右。汲郡之所出者,凡七十五篇,今仅存《穆天子传》。襄阳之所出者,仅得十余简。据王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今已不存。陕右之所出者,多东汉时文书,朽败不可铨次,独永初二年《讨羌檄》完好,宋人曾摹刻于法帖中。迄清光绪末年,瑞典人赫定(Sven Hedin)于我国新疆罗布淖尔北之古城,盗掘简册甚夥。嗣英国派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于西陲,劫去尤多。其地则一为甘肃敦煌西北之长城;二为新疆罗布淖尔北之古城;三为新疆和阗东北之尼雅城、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其时代则自西汉迄于前凉,出敦煌者皆两汉物,出罗布淖尔者为魏末至前凉,出和阗旁三地者无年代可考。其种类则什之八九为官私文书,余为小学、术数、方技等遗籍,大抵皆屯戍士卒所用之遗物也。
最初为之考释者,有德人亨利(Karl Himly)、孔拉第(August Conrady(赫定所得者),法人沙畹(Chavannes)(斯坦因所得者)。嗣经王静安等从斯坦因假得影片,重为考订,成《流沙坠简》一书,吾国始有传本。至其考释中之所发明,有裨于学术者,约而举之,有三事焉:一曰历史之确证;二曰简牍之形制;三曰文字之真迹。
一、斯坦因之盗劫此简也,多得自烽墩遗址。其所纪敦煌迤北之烽墩,多至五十余处,东西绵亘数百里。斯坦因以为即汉之长城,王氏引法显《佛国记》《沙州图经》,以申其说,而汉之长城遗址,遂赖以确定。沙畹据《史记·大宛列传》,以为太初二年前之玉门关,尚在敦煌之东,王氏以酒泉郡之玉门县当之,而考得其西徙之年,必在太初四年李广利克大宛之后。于是玉门关前后之方位始得确说。德人亨利孔拉第均以罗布淖尔北之古城为楼兰之墟,王氏证其地在前凉之世实名海头,亦即《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之居卢仓,《水经注》之龙城,而绝非古楼兰,并以为海头一地,自魏晋暨前凉,为西域之重地。于是罗布淖尔之古地名,赖以订正。此关于地理者也。西域长史一官,两汉皆有之。魏晋之际,不闻设否。王氏据西域长史移文中有“从上邽至天水”语(卷二簿书类二十八),定为魏晋间物。因此知黄初以来,西域长史已与戊己校尉同置,而其治所则又不在柳中而在海头也。士卒之廪食,汉时人日六升(见《汉书·匈奴传》),由此以推,各简廪给之数,即可约略知驻守各烽墩之人数。晋初属西域长史诸国,惟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五国,而所受晋朝之位号,皆曰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补遗》)。此关于官制者也。由任城国亢父缣一简(卷二器物类五十五),而知汉时缣之修广重量及其价值。由《补遗》十七至二十诸简,知西域等地度关津者亦必赉过所,其过所给自敦煌太守。由器物类、杂事类及《补遗》二十五至二十七诸简,知汉魏迄前凉器用服章之名物。由神爵二年一简(卷二杂事类六),而知买一布袍亦有居间之人,其报酬之物为酒二斗。与当时买地之中费无异。此关于社会状况者也。
二、简之质木多而竹少,长短宽窄不等。寻常之简,两面皆平。惟《急就篇》一简(卷一)最为完整,长营造尺一尺一寸强,背平而面有觚棱,作三角形,中隆而旁杀,上端斜削处有穿,古之有所谓觚也。封于简之上者曰检(卷二簿书类二十四、卷三《简牒遗文》二十六),无检者曰露布(卷二簿书类二十三),表识器物者曰楬(卷二器物类三及五)。以检封者其上多刻线三道(卷二器物类五十六、杂事类四十五、卷三《简牍遗文》二十六),所以约绳而封泥钤印也。钤印处之末,所以容封泥也。王静安著《简牍检署考》,多取材于此。
三、往者吾侪得睹魏晋以前之文字,大抵不外乎金石刻,今此简为西汉至前凉人之手迹,其最古者且在汉武帝之世。其书或为隶书,或为章草,或近小篆,或同今隶。由纪年诸简参互证之,可以见文字之源流,又可补宋以来娄、刘、顾、翟诸书之所未备,洵为得未曾有之奇迹也。
同时所发见者,简册之外尚有纸帛之书,惟多无年号可稽。中有帛书二(卷三《简牍遗文》三十六、三十七),《流沙坠简》据鱼泽侯字,定为西汉之末。此为帛书之最古者。纸书则大率为魏晋以后物。可见两汉之际,官私文书多用简牍,至魏晋以后,纸帛始与简牍并行,其致书人名有简与纸互见者,可证也。至若敦煌千佛洞石室中所出之图籍,则皆为纸帛,无用简牍者。纸帛之代简犊,其时代可由此考见也。
其竹木镌刻之文字,最古者为南粤王墓中之黄肠木,上刻甫一、甫二等字,为西汉之刻。此外仅有四种,其二在福建闽侯之太湖村古树上,为《天祐造庵作水池记》(天祐二年),《□敬翁竹桥题名》(淳祐九年)乃唐末及南宋时刻。其二在广东曲江之南华寺,为《李知微造罗汉像记》(庆历七年)、《张文邦舍尊者像记》(无年月)。乃北床时刻。前者已见著录,后者则近年所发见也。舍此以外,不闻更有他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