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钱币
古者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后生产日增,需求亦繁,交易有无,不能相准,于是钱币兴矣。钱币所以辅财物之不足,自来未有定名。曰货,曰布,曰币,沿交易时代物品之名也。曰贝,日金,以本体之物质名之也。曰刀,曰钱,以所像之形名之也。曰泉,则由钱而同音通假也。宋以来谱录家多沿新莽之称,谓有首肩足者曰布,刀形者曰刀,圜者曰泉。清马昂又以世所称为蚁鼻钱者曰贝。今皆仍其名称,分类述之,一曰贝,二曰布,三曰刀,四曰钱,五曰钞板、银定,而以钱范附于后焉。
贝 古代文化兴于西北,距海甚远,贝不易得,故在贸易时代,即以为货物之辅助品。故许慎云,“古者货贝而宝龟”(《说文》贝字解),而彝器之文又有锡贝若干朋之语也。今所见古代真贝,背上凿穿或磨平,而与腹下洞穿者,皆是也。虽未能确定其为行用之货(彝器文之所谓锡贝,恐已非真贝),而要之为货贝时代之遗制,则可断言。所以必凿穿或磨平其背者,以其可以贯系也。只贯于系者谓之朋,犹后世之钱曰缗曰贯也。古彝器文有子荷贝形作
(租癸爵),作
(父乙彝),作
(父丁鼎),作
(父乙盘)者,即古朋字。其“锡贝若干朋”之朋作
、
等形,皆可以见古人系贝之状。按崔憬《易损》注云,“双贝曰朋”,《汉书·食货志》注苏林曰,“两贝为朋”,《诗菁菁者莪》郑《笺》云,“五贝为朋”。王静安《说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合二系为一若一朋”,其说是也。象形朋字所从之
、
、
等形,皆贝字也。
今世传铜币,有蚁鼻钱者。其形上狭下广,背平面凸,上俱有孔,或透或不透。文字约有四五种,俱不易识。宋以来即有此称,俗又谓之鬼脸钱。马昂目之为贝,其说良是。盖其初用真贝,后乃铸铜为之。自真贝至有文字之铜贝,不知经若干时期矣。
真贝出于近世,前人未有论及者。所出真贝之外,尚有以骨仿制者,略似磨背之真贝,亦有贯系之穿。此类之贝,多为古墓中之物。考其墓之时代,亦有在铜货盛行之时者,如新郑发见郑伯之墓,即与铜器杂陈。知此为殉葬之贝,而非通行之货。然以贝殉葬,必以贝为可宝,尚不失货贝时代之遗风。故殉葬者,或以贝或以钱耳。前人考古,偏重文字,故于钱币之源流,亦自有文字之铜贝始,不知此铜贝以前,亦有其沿革之迹可寻也。
安阳县西五里之小屯,又出骨制之物,状作环形,径三分许,肉好若一,厚薄不等。或谓即骨贝之变形(由两面皆平中有一穿之骨贝变椭为圜,则成此形),而为后世圜金之所自仿。云南以贝代钱,其名谓之肥(《明史》及《通志》作
,《元史》作
,《续通考》云,即《尔雅·释鱼》之蚆),以滇池所产之蚌壳为之,行用之制,以枚计直,一枚曰庄,四庄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鄂尔泰《云南通志》),其状舆此略同。台湾高山族所用者,其形较小,贯之以缗,度其长短以定直,运肘以代尺度,以由肘至腕之长为一尺,直钱千。使殷虚遗物而果为货币者,不知其计直之法当若何矣。
用贝始于何时,载籍无征(《易·系辞》言“聚天下之货”,前人有作货币解者,是必不然)。《说文》(贝部)贝字解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许君说解虽详,亦仅能言其废止。而于原始之时期,终莫能确定也。
布 《周礼》泉府《注》:“郑司农云,‘故书泉或作钱’。”《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段玉裁《说文注》曰:“《周礼》《国语》已有钱字,是其来已久。”(金部钱字注)窃以为古本作钱,不作泉。泉字始见于《周礼》,盖始于王莽,莽之货币无不作泉者,前此未之有也。钱本农具,《诗·周颂》所谓“庤乃钱镈”是也。清代考钱币者多以为传世空首布乃仿田器之钱为之,其说甚允。盖空首布之制作长方形,首为方銎,以安木柄,銎之一面有穿,可以施丁于柄以固之,足如钟铎之于。其状又如铲,故俗或谓之铲布。田器之钱所以
土,当亦作此形。象钱之形即名为钱,犹象刀之形而名为刀也。其后行用既久,取携不便,乃废其空首而为平面,缺其钟于形之足而成双足。今所谓尖足、圆足、方足者,皆此类也。
诸布文字,诡异不能尽识。其可识者,又非皆合六书。意必俗体之字,随意省减,流行于当时当地,人尽可识也。其所纪者多为地名,或干支数目之字。《货布文字考》据此定为春秋战国时物。于是宋以来“上古有币”之说,不辩自明。或云:“不但上古无币制,即《管子》汤禹铸金之说亦未可尽信。盖周以前为贸易时代,本无须货币,观《孟子》‘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之语,知此风直至战国尚尔。货币始于有周而盛于列国,且初行时不过补助贸易之缺,惟都市官府用之,因官府无物可与民间贸易,故制货以剂之。”
布之行用期在有周之世,至秦始废之,及于新莽,又复行之。莽事事法周,于币制亦然。布、刀、钱,皆周制,莽悉效之。其所作货布及十布,与周布大同而小异,惟形制狭长,首皆有穿,与“
当十”金布同而差小,知莽亦有所本也。
刀 刀币之名始见于《管子》,意即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之一,班《志》所谓太公退又行之于齐也。其制象刀形,上有刃,下有柄。柄之瑞有环,全体作偃月形,或磬折形。考其所纪地名及今出土之地,大抵皆齐与燕赵之物。齐刀最大,燕赵次之。今所流传者,有齐三字、四字、六字刀,有即墨刀,有安阳刀,上皆著货字,背多有三画文,显系一国之制。且出土多在山东及河南东境,是齐地也。其河南及河北所出者,则为燕赵之制,较齐刀为小,文字亦简略,不著货字而仅纪地名,有明、邯郸、柏人等地。
王莽之契刀、错刀,名虽法古,而形制实与周制不同。蔡云谓莽未见泉刀,而窃取刀匕之制为之者,是或然欤?
钱 空首布谓之钱,已如上述,然其名后为圆钱所专有。圜钱之制,其初必作环形,内外皆圜。《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三者同制而异形。知此种制度,为古器物通行之式,钱之仿此宜也。其外圜函方者,乃后来因袭故变之制。今所见环形者,有垣字钱,有长垣一斤钱,有共字钱,有济阴钱,有半睘钱,有重一两十二铢钱,有重一两十四铢钱等数种。皆圜孔,内外无郭。意皆周初之制。《汉书·食货志》曰:“周景王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郭。”谱录家即以传世之宝货、宝四货、宝六货当之。其制已为方孔而内外有郭矣。又有内外有郭而孔圜者,文曰西周,曰东周。或定为晚周之制,以为西周者河南,为考王弟桓公受封之地;东周者
,为西周惠公少子受封之地。故其钱皆出今之河南。若然,则晚周犹有作环形者矣。
秦始用半两钱,沿用至汉。汉始用五铢钱,沿用至隋。中经王莽改变汉法,废五铢钱,更造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钱,与刀布并行。后又改作货泉,与货布子母相权。后汉建武十六年,夏行五铢钱。至唐武德四年,始废五铢钱,而行开元通宝钱。自是以后,钱制大略相同,无甚变更。至清末,始改铸银圆、铜圆。
钱之文字,或纪其重,或纪其直,或纪地名。若齐刀及东周、西周钱,则著国号。后世既有年号,犹不以之铸钱。若汉李寿之汉兴,赫连氏之大夏真兴,宋武帝之孝建四铢,废帝之景和,北魏孝文帝之太和五铢,孝庄帝之永安五铢,不过稍稍改其旧制,尚不著为定例也。有唐一代,始终铸开元通宝钱,亦非年号。其间偶以年号铸钱,亦仅乾封、乾元、大历、建中等数种。宋虽累朝铸钱,而宋通、皇宋、圣宋等钱,亦非尽属年号。自宋以后,则累朝皆铸年号。且有当时未铸而后来补铸者矣。
古之圜法,子母相权,故以小钱为子而以大钱为母。后世财用匮乏之时,往往因袭此制,铸当十、当百等钱,几于历代有之。惟南宋铜牌,其制最奇,面曰“临安府行用”背曰“准贰伯文省”(张廷济云,贰伯即壹伯,疑误)。今所见有贰伯文、叁伯文、伍伯文三种。史志失载,仅见于元孔行素《至正直记》中。盖其时有足陌省陌之别,省陌又各地不同。故创为此制,纪其行用之地而著省字。其制殆同于钞法也。
钞板、银定 古者通行之货,一皆以钱。虽有以金银为货者,非常制也。后世钱法日坏,权以楮币,楮币渐弊,权以银货。故钞与银皆唐宋以后之制。
唐之飞钱,宋之会子等,其初以省运输之劳,继则利用之以济钱之不足。金元以后,交钞盛行,钞为主而钱为辅矣。
飞钱如今之会票,委钱诸司、至所在地合券取钱。其式今不可考。
宋之钞法,有交子、会子、川引、湖会、关子等名,而板式之流传者至罕。传世“一贯背合同”钢印,王静安考为南宋会子背印。惜其钞面板式今不可考。近见一钞板,上图钱十枚,作两列,五正五反,钱文左右各作一“×”字。下有文七行,曰“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传行使”。其下作负米入仓之图,并有千斯仓三字。与金元以后钞式全不相类,决为宋物,以南宋关子、会子、交子等并作七百七十陌也。
金之交钞铜板,则有三合同十贯大钞、山东东路十贯大钞、贞祐五贯宝券、兴定宝泉二贯及二贯钞背等。其文字形式,征之史志,可以订误补缺之处甚多。
元钞板传世较少。近年新出至元二贯宝钞铜板,文字清晰。式与金钞小有异同。其钞之存于今者,有中统元宝二贯交钞,出新疆吐鲁番(见《新疆访古录》);至元一百文、三十文宝钞各一,出甘肃。
《四朝钞币图录》取金元铜板,合以元、明、清楮钞,凡十七种,摹印精善,考证亦有可取者。传世钞币略备于此矣。
银定之传世者,验其文字,亦多为宋、金、元、明之物。宋金谓之银定,元至元以后谓之元宝。其形与今之元宝微异。大者重五十两,与今同。宋有达州大礼银、潭州大礼银二种。达州银末见拓本,仅存其文于莫友芝文集中。传世潭州银,重各五十两,并有年号。金元以后多无年号,惟载库子、银匠等名,或纪某路等地名。近巨鹿宋故城中出银定数枚,亦无年号,是宋之银定亦不尽有年号也。
又有黄金有文字者,出安徽寿县。亦有出山东者。皆晚周列国时物。共文为方印,有
、
二种。或止一印,或数印相连。宋沈括《梦溪笔谈》谓之印子金。吴大澂定名为金,考为金币之一种。然是否当时通行之货,则未可知也。
钱笵 冶铸器物必有笵,钱币亦然。张廷济、鲍康、翁树培等考订钱笵之制,言之详矣。昔皆统名之曰笵,其实宜别为笵与笵母二种。阴文反书者笵也,阳文正书者笵母也。
笵有铜,有铁,有沙土,有滑石;笵母则多以铜或土为之。土笵母为铜铁石诸笵之所自出,笵成而母无所用之,若本始、元康、神爵等五铢及新莽契刀诸笵母是也。铜笵母用以模腊合土而成笵,以笵铸钱。钱成而笵毁,则更以铜笵母作之。故铜笵母之所容,自一二枚至七八枚,无甚大者(半两圆范母容钱二十有九,则以钱小故耳),其铸成之钱亦最精,若齐刀、莽刀、莽泉及建武五铢诸笵母是也。
笵之形制,各钱骈列,中设总流,旁设支流,皆与各钱相联。以面背二笵合之,而灌注铜汁于其中。铸成出之,翦去支流之铜,而钱成矣。今之所谓联布者,出笵后未翦者也。圜钱之轮郭欹斜、文字。错乱者,面背二笵有移动也。列国之布,燕赵之刀,文字奇异,类别最夥,几于无一同笵者。鲍康云,“工人就沙土上以意刻字,旋刻旋铸亦旋弃,故参差弗齐”,是或然也。
今传世者,笵则有空首布、圆肩方足布、方足布、尖足布、齐三字刀、宝六货、半两、五铢及莽泉、莽布等,笵母则有齐三字刀、宝四货、宝六货、半两、五铢及莽之泉、刀、布等,皆见于《古泉汇》《古器物笵图录》二书。而后世钱笵转无传者,是亦一疑问。翁树培以为唐宋以后不用此笵制,殆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