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刻石与碑之别

一 刻石与碑之别

今人谓文之载于石者皆曰碑,其实不然。刻碑之兴,当住汉季,古只谓之刻石。秦始皇帝之议于海上也,其群臣上议曰:“古之帝者……犹刻企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故其东行郡县诸刻,皆曰刻石,初未尝谓之碑也。碑之名始于周代,为致用而设,非刻辞之具。《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谓庙门之碑也。《记·檀弓》,“公室视丰碑”,谓墓所之碑也。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以测日景。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见《仪礼·聘礼》注及《记·檀弓》注)。其形式虽不可考,要之未必如今之所谓碑也。刻文于碑,为汉以后之事,非所论于古刻。然相传古刻,亦有所谓碑者,故古刻之真伪,不可以不辨。

宋以来著录金石之书,言三代时石刻者,于夏,则有岣嵝碑,卢氏摩崖,并传为禹迹。于殷,则有红崖刻石,传为高宗时刻,锦山摩崖,传为箕子书。于周,则有坛山刻石,传为穆王刻,石鼓文,传为史籀书,延陵季子墓字,比干墓字,并传为孔子书。其实峋嵝碑虽见于唐宋人记载,不过传闻之辞。今兹所传,实出明人模刻,明郭昌宗已辨其附会。卢氏摩崖止有一字,清刘师陆释作洛,得见墨本者云,系石纹交午,实非字迹。红崖刻石俗称《诸葛誓苗碑》,清邹汉勋释为殷高宗伐鬼方刻石,莫友芝复辨为三危禹迹。聚讼纷纷,亦无定论。赵之谦疑为苗族古书,代远失考,似为近之。锦山摩崖或释为箕子书,叶昌炽谓为于古无征,半由附会。坛山刻石,宋欧阳修据《穆天子传》及《图经》定为穆王登赞皇时所刻,然赵明诚已疑其非是。延陵季子墓字,宋董逌谓夫子未尝至吴,其书是非不可考。比干墓字为隶书,更非孔子所能作。宋洪适娄机并辨其谬,定为东汉人书。凡此皆文人好奇,穿凿附会,或本无字而言之凿凿,或以讹传讹而强定时代,前人考订,具有定论。然则古刻舍石鼓外,余皆不足信,可断言也。石鼓之形制为特立之碣,乃刻石之一种(说见后),则古刻无所谓碑者,又可断言也。此外则宋时出土之《秦诅楚文》较为可信。顾三石久佚,不知其形制若何,但据宋人所著录,又绝非碑也。吾故曰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古只谓之刻石也。

刻石之持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今与碑分述于后。

碣 《史记·秦始皇本纪》言刻石颂德者凡七(邹峄山、泰山、琅玡、碣石、会稽各一刻,之罘二刻),其文必先曰立石,后曰刻石,或曰刻所立石。所谓立石者即碣,《说文》(石部),“碣,持立之石”,是也。其形制今犹略可考见。《山左金石志》纪琅玡台刻石之尺寸曰:“石高工部营造尺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又纪泰山顶上无字石曰:“碑之高广厚一如琅玡台,所差不过分寸。”《云麓漫钞》纪国山刻石(天玺元年)之形状曰:“土人目曰囤碑,以石圆八出如米廩云。”《国山碑考》亦云:“碑高八尺,围一丈,其形微圜而椭,东西二面广,南北狭四之一。”《两浙金石志》纪禹陵窆石(篆书,无年月,阮元定为吴孙皓刻)曰:“高六尺,周广四尺,顶上有穿,状如称锤。”综合诸石观之,其形当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石鼓(石鼓为秦刻石,余别有说)十石并与此同,不过略小,前人无以名之,以其形类鼓,遂谓之石鼓(国山刻石,据诸家考证,亦有谓其形如鼓者)。董逌且附会其说,谓“武事刻于钲鼓”,不亦妄乎?汉裴岑纪功刻石(永和二年)、上锐下大,孤筍挺立,俗呼石人子(见《金石图说》)。天玺纪功刻石(天玺元年),第一石高三尺五寸,围八尺九寸,其顶宛然钟形截去上甬者。第二石高二尺三寸三分,第三石高二尺六寸二分,其围并较第一石为小,则以石有削去之故(见《两汉金石记》)。俗因呼为三段碑(验其每段前后行之字数相等,知非一石所折,是必三石相累而成,全形当与国山同)。此二石虽与前述诸石形制略殊,亦可断其为碣。至西汉之《赵群臣上寿》刻石(赵二十二年,当汉文帝后六年),熙孝禹刻石(河平三年),东汉之宋伯望刻石(汉安三年),虽未详其形制,殆亦此类。李贤所谓“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是也。此制自孙吴之后,仅一见于高丽好大王陵刻石(甲寅年,当晋义熙十年),据郑文焯所纪,“高约十八尺,向南背北,约宽五尺六寸有奇,东西侧约宽四尺四寸有奇”,此外绝无闻焉。盖自碑盛行以后,而碣之制遂渐废,赵岐所以欲立员石于墓前(见《后汉书》本传)者,亦思矫当时之习俗以复古耳。

摩崖 摩崖者,刻于崖壁者也,故曰天然之石。秦刻石中惟碣石一刻曰刻碣石门,不云立石,疑即摩崖。此后则汉之《鄐君开褒斜道记》(永平六年)、《昆弟六人造冢地记》(建初六年)、杨孟文《石门颂》(建和六年)、李君《通阁道记》(永寿元年)、刘平国《通道作城记》(永寿四年)、李翕《西狭颂》(建宁四年)、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建宁五年)、《杨淮表记》(熹平二年)等,皆摩崖之最著者。其先盖就其地以刻石纪事,省伐山采石之劳,别无深意存焉。其实唐之《纪泰山铭》(开元十四年)、《中兴颂》(大历六年)等,犹之秦封禅颂德诸刻也。人以其简易而速成也,遂相率而为之,甚至刻经造像、诗文题名、德政神道之类,莫不被之崖壁,于是名山胜迹,几于无处无之矣。

碑 碑为庙门墓所所用,既如上述。然则用以刻辞,果始自何时?曰,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际,观宋以来之所著录者可知矣。汉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其初盖因墓所引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纪事于其上,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故最初之碑,有穿有晕。题额刻于穿上晕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晕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皆其明证也。

碑之正面谓之阳,反面谓之阴,左右谓之侧,首谓之额,座谓之趺。质朴者圭首而方趺,华美者螭首而龟趺,式至不一。宋洪适《隶续》之《碑图》,清牛运震《金石图》皆摹全形,使读者恍睹原碑。著录碑版之例,莫善于此矣。其刻辞之通例,则碑额为标题,碑阳为文,碑阴碑侧为题名。其变例,则有两面各刻一文者,有文长碑阳不能容而转刻于碑侧或碑阴者。释氏之碑,其额多为造像,如唐《道因法师碑》(龙朔三年)、《怀仁圣教序》(咸亨三年),其最著者。亦有非释氏之碑而造像者,如北魏《霍扬碑》(景明五年)、东魏《齐太公吕望表》(武平八年)之类是也。盖北朝佞佛,不问其当否,概以佛像被之也。后人作碑版文字,必求先例,亦已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