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序历代衡制
2025年10月14日
六 序历代衡制
考定度量衡之制,以权衡为最难,以权本身之重,历年久远,不免差减故也。故宫之刘歆铜斛,虽为考古度量者唯一之资料,独不能依此以定权衡,盖器之本铭,无纪重之文也。《汉志》纪此器之形制,有“其重二钧”一语,刘半农据之以权此器,考得莽之一斤当今库平十分斤之三·七九七九三七五,为六两又十分两之〇·七六七〇,假定《汉志》之文而苟不误者,则今制一倍半于莽权而有余矣(一九二九年,定西出王莽时权衡一具,为天平式之器。其八十一字之铭与嘉量同。惜出土时亡其半,仅存直干一、钩一、权四。其四权大小不一,形如环,与《汉志》所谓“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完全符合。其器存于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忽以被窃闻,仅余一大权,此诚学术界一大损失也)。《隋志》云:“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称。”其所纪六朝间之制,亦如量之记载,不可得而详也。《唐六典》言“三两为大两”,是唐因隋之制也。孔颖达言“魏齐二而为一,周隋三而为一”者,恐即举其成数,非必有精确之计算也。所谓“三而为一”者,安知非嘉量二斤又十分之六三三等于今一斤之比耶?然则权衡之制,自六朝间之改创,其后未有增进也。盖取于民间者为菽米布帛,与权衡无关,故自唐迄今未改也。此历代权衡之大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