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1]

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 [1]

书籍之版本,莫先于汉之《熹平石经》。缘其时经籍皆辗转传写,文字沿讹,弊端日出。甚至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当时蔡邕等为挽救此弊,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经灵帝之特许,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以为经籍之定本。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此巨大之工作,起于熹平四年,讫于光和六年(《水经注》言光和六年,当有所据,疑是刻成之年载在碑文者),凡历九年而始告成。北魏之初,冯熙常伯夫相继为洛州刺史,废毁分用,大致颓落(见《魏书·冯熙传》)。神龟元年,崔光议修补而末果(见《魏书·崔光传》)。东魏武定四年,自洛阳徙于邺都,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见《隋书·经籍志》)。北齐天保元年尚存五十二枚(见《北齐书·文宣帝纪》)。周大象元年,由邺城迁洛阳(见《周书·宣帝纪》)。隋开皇六年,又自洛阳迁入长安(见《隋书·刘焯传》)。其后营造之司又用为柱础。唐贞观初,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见《隋书·经籍志》)。《汉石经》之命运,至是遂告终矣。

讫于北宋,以洛阳为西京,达官贵人之名圃别墅,所在多有,文化犹不甚衰落。好事者往往得石经残片。南渡以后,不闻更有发见。至于近年,又复络绎出土。惟两次之所发见,皆属洛阳,且仍为汉魏太学之故址。邺都与长安,不闻有所发见。颇疑两次迁徒虽属事实,但仅就完碑徙之(文宣帝诏书所言之数,或完碑又有残毁,故并魏碑计之得五十二枚),其残毁之石固犹存洛阳。岸崩没水之说,恐为徙石者之诡语,不足信也。

宋时所出残字,洪适著之《隶释》,得千九百余字。近十年间之所出,见于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者,有三千余字,其实尚不止此。余所见与《集录》残石互有出入。今从断剥亡阙之余,就其可以考见原刻之真相者略举如左,或亦留心古籍者之所乐闻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