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莲花池六幢考跋[1]
2025年10月14日
保定莲花池六幢考跋
[1]
衡按幢为布帛所制之幡幢,佛教中用以书佛名或经文。其后为保存久远计,乃以石仿其形制,上有盖,下有座,中有八角形之柱。远望之,俨如幡幢。石幢之起源,由刻《陀罗尼经》而设,因该文有云:“佛告天地: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种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汙。”故佛教徒多以《陀罗尼经呪》刻于石幢之上。以意测之,最先必盛行于布帛之幢后乃踵事增华,以求传久,遂创立一种石幢。
经幢原始时期虽不可考,但可以《陀罗尼》入中国时为断。慧琳《一切经音义》(三十五)略言,“唐永淳中,婆罗门僧佛陀波利取其本入中国,至广德中已八译”。据此则刻《陀罗尼经》幢之事,至早当在武周之世,前此末之有也。六朝时虽有六面、八面、十面石柱之造像,但皆非经幢。前人著录,名之为幢,实未确也。
经幢虽因刻《陀罗尼》而设,但盛行之后,其他诸经呪亦有刻之石幢者,如易县龙兴寺有唐玄宗注《老子道德经》,斯为最奇矣。
清叶昌炽最喜搜罗经幢拓本,所著《语石》卷四有论经幢数则,最为详备。拓本中不可辨识之文字,或疑为金元国书,细审不似女真或蒙古字,或皆系梵文也。
【注释】
[1]编者案:此文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一卷一期(一九二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