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空袁敞碑跋[1]
此碑于一九二三年春,出于洛阳。篆书,十行,存七十余字。是年冬始得拓本,初不知其为谁氏之碑也,以其有廷平□初年号,知其确为东汉文字而已。一九二四年夏,取此碑反复绎,见第九行“□初二年十二月庚戌”等字,在“延平元年”之后,知所谓“□初”者,非永初必元初矣。因检《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是月是日,有“光禄勋袁敞为司空”之文。更取《敞传》读之,历官事实,大半相合,始知确为敞碑。今取碑中存字,以今文释之,并考证其事迹如左。正字系现存文字、偏右小字,系依现存笔画测定者。
君讳敞字叔平司徒公之第三子(下阙)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除太子舍人(下阙)
□□□□五月丙戌除郎中九年(下阙)
□□□黄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下阙)
□□□□十月甲申拜侍中(下阙)
□□□□〇步兵校尉廷平元年(下阙)
□□将作大匠其十月丁丑拜东郡太守(下阙)
□□□□□丙戌征拜太仆五年(下阙)
□□□□元初二年十二月庚戌拜司空(下阙)
年四月戊申薨其辛酉葬
第一行当叙其名字及其所自出。按本传云,“敞,字叔平”。此平字上犹存二字,验其残画与“字叔”二字之结构正合。其上当更有君讳敞三字。司徒公者,其父安也。安终于司徒,故云。其下当有“之第三子”等字。第二行月字上所阙,当为四字。“以河南尹子”云云者,指安为河南尹也。《汉仪注》云,“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汉书》卷十一及《文献通考》三十四并引之)。安于明帝永平末为河南尹,至章帝建初八年迁太仆,凡历十余年。尹秩二千石,故得任子为郎。据本传云,“以父任为太子舍人”以是知子字下当为除太子舍人五字(除字目旁尚可辨)。惜月字上已阙,不能知其除授年月。以《汉仪注》“满三岁”之文计之,当在建初初年无疑。第三行“五月丙戌除郎中”,不能确知其年,惟下有九年字,四行有十年字,六行有廷平元年字。建初以后,延平以前,有九年十年者,祗有和帝之永元。以此推之,其年必在永元九年之前一年或二年。盖永元七年八年五月皆得有丙戌日也。第四行侍郎二字上之门字犹存残画,当为黄门侍郎。其迁转必仍在永元九年也。“十年八月丁丑”者,永元十年八月十六日也。第五行拜侍中,与本传合。十月甲申,不知应属何年,以永元十年至十四年十月皆得有甲申也。第六行“步兵校尉”,本传不载,廷平元三字下当为年字。以上两行,适居碑之正中,存字之上作半规形,其界格中亦不类有字者,知此两行之第五第六字当为碑穿也。第七行存字之首一字为匠字,当是将作大匠,本传谓“历位将军大夫侍中”,疑将军乃将作之误。其十月者,其年十月也。拜字下存东字之上半,据本传云,“出为东郡太守”,知东字下当为郡太守三字。殇帝廷平元年,安帝永初元年,十月皆无丁丑日。永初二年至四年十月皆有丁丑。不知此月当属何年。第八行“丙戌征拜太仆”,此丙戌不知属于何年何月。征者,征还京师之谓也。时敞出守在外,故曰征拜。五年者,永初五年也。本传云,“征拜太仆光禄勋”,则五年下所阙,当为迁光禄勋之文。按《安帝纪》,是年正月甲申(十五日)光禄勋李修为太尉,敞或代修为之也。第九行初字上一字虽阙,然上行五年既属永初,则此为元初无疑。庚字下残画是戌字。《安帝纪》,“元初二年十二月庚戌(廿九日)光禄勋袁敞为司空”,知此为拜司空之年月日矣。本传谓元初三年代刘恺为司空者,盖指其任职之年也。第十行薨字上阙,据《帝纪》于元初四年四月戊申(五日)书司空袁敞薨,则所阙者当为“四年四月戊申”等字。其辛酉者,四月十八日也。本传谓敞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自杀。俊得赦后,朝廷薄敞罪而隐其死,以三公礼葬之,记述较详。以碑书葬日计之,则张俊之得赦,必在四月十八以前也。
【注释】
[1]编者案:此文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卷二期(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