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刻印[1]

谈刻印[1]

余常闻之人曰,“某人善刻印,今之金石家也”,一般人以为刻印即是研究金石。其实金石二字,岂是指一支铁笔(刻字刀)与几方印石之谓?依此解释,未免浅之乎视金石学矣。盖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来铜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汉以来刻石之文字也。治史学者每患文献之不足,乃于书籍之外搜寻其他史料。金石文字为当时人所记载,所谓直接史料,其可信之成分远胜于辗转传写之书籍。研究此项直接史料,始得谓之金石学。印为古代用为凭信之物,或刻于铜,或刻于玉,或刻地名官名,或刻私人姓名,当然为史料重要部分,而在金石学范围之内。刻印家欲知印之源流沿革,形式、文字之变迁,应先研究古印,自属当然之事。即以文字源流而言,不但古印应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称为金石家也。人有难之者曰:“文字随时代而应用,一切文字皆当用现代的。何以刻印不用现代通行文字,而用已经废止之篆书,”此事从来尚少有人怀疑,但理由亦不难解答,盖印既是用为凭信之物,自应防人作伪。凡人之签名画押,无论古今中外,皆各有其一定形式,他人几乎难以辨认。印之所以利用废止之篆文,其用意亦同于签押。故自汉至于现代,不论官印私印,皆沿用篆文而不改。其意盖正欲利用其不现代化,除用者自身外,莫能辨其真伪也。今既欲谈刻印,不能不先谈古印。

古印之起源,约当春秋战国之世。《周礼》虽有玺节之说,但其书绝非周公所作。春秋时始有玺书,至战国时而盛行,卫宏《汉旧仪》所称“秦以前民皆为方寸玺”也。当时只谓之玺,尚无印之名称。此可谓为印玺之第一时期。秦始皇并兼天下,同一文字,印之制度亦成为方寸之定式。历两汉、魏、晋以至南北朝,大致相同。此可谓之第二时期。在此两时期中,公私文书皆用竹木之简牍,简牍之上,覆之以检,题署受书人于检上,又以绳约束之,封之以泥,钤之以印,如今之火漆封信者然。简牍狭长,故只适用方寸之印(晋以后纸虽盛行,但公文仍多用简)。隋唐以后,简牍完全废止,公私文书一律用纸。纸之篇幅较为宽大,方寸之印不甚适用,始改为大印。但其大之限度亦不过二寸余,且不论官阶之尊卑,皆同一式,一直沿用至于元代,此可谓之第三时期。明清两朝之印又稍大,并以官阶为大小之等级,最大者可至四寸,一律用宽边,此可谓之第四时期。以上所述皆为官印。至于私印,从第一时期以来,皆用姓名印,至唐李泌始有轩堂印(泌有“端居室”一印),宋贾似道始有闲章(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一印)。其实第一时期之敬上、敬事、明上、千秋、正行无私等,第二时期之日利、大吉、利行、大幸、长幸(幸字从犬从羊,前人误释年字)等,亦皆为闲章,但皆千篇一律,非如后世之个人专用者耳。兹将各时期之沿革变迁分述如下。

一、名称 第一时期,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已如上述。玺字或从金作,或从土作,或仅作尔字。秦并天下以后,惟天子称玺,普通官私印则皆称印。唐武后以玺音类死,改称为宝,故其后玺又或为宝。汉丞相、将军、御史大夫、二千石印皆曰章,盖以此等官职皆可直接奏事,印为封检所用,用之于章奏,故即变文曰章(古代检署之文,皆并印文读之,《汉书·王莽传》曰:“梓潼人哀章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天帝行玺、赤帝行玺,盖皆封泥之文)有连称印章者,为官名字少,欲配合五字。《汉书·郊祀志》:“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尚黄,官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张晏《汉书·武帝纪》注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即其证也。第三时期印有称记或朱记者,犹今时之称钤印也。以其朱色,故又称朱记也。第四时期方者称印,长方者称关防。大抵因事添设之官或临时差遣者,则发关防。其卑微之官,印不由朝廷颁发者,则称钤记或戳记。以上皆为官印,名称皆见于印文。但自第二时期以后,印仍为普通称谓也。至私印又或称为图书或图章,盖宋代以后,用于收藏图书者,其文即曰某某之图书。一般人不明此原因,以为图书即私印之代名词,沿习成风,是犹用之章奏者即称为章也。图章二字,则又以图书与印章凑合而成者也。总之,在第三时期中,必有人误会印为官印之专称,私人不敢僭越,遂别造一名词以称私印耳。

二、形制 第一、第二时期之印,既以封简牍,又应系绶佩之于身,故尺寸只限于方寸,而其上必有钮,钮中有孔,用以贯绶。印之本身,高不过二分左右,连钮计之亦不过半寸余。官印面积多为方寸,第一时期官印亦有小于方寸者,至秦始整齐画一而一律为方寸。但亦有长方者,恰当方寸印之半,其名谓之“半通”,或“半章”。扬子《法言》十二曰,“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仲长统《昌言·损益篇》曰,“身无半通青纶之命”。李贤注引《十三州志》曰,“有秩啬夫得假半章印”。今封泥中常见此等印文,多为乡官,盖卑微之职所用也。私印最大者亦不过方寸,而普通尺寸约当官印十之六七。第一时期私印较小,约三四分,甚有小至二分者。且形式复杂,甚多例外。第二时期虽较画一,但普通形式之外,尚有子母印及穿带印。以小印函于大印之内,谓之子母印。无纽而两面刻字,中有扁孔以穿革带者,谓之穿带印。大抵母印刻姓名,子印刻姓字,穿带印则姓名姓字分刻两面,或两面皆名而一面名上著臣字而不著姓。第三时期之印,方二寸余,尊卑一律,已如上述,但严格言之,并不正方,纵盖略嬴于横。印大则不能佩,故隋唐虽有金紫、银青(金银指印,紫青指绶)之官号,事实上已非指所佩印绶而言。印钮之制,亦与第一、二时期不同(详后)。第四时期之印或关防等,皆细字宽边,大小随官阶而异,其钮略同于第三时期。

三、钮式 卫宏《汉旧仪》述印钮之制甚详,伹只有橐驼、龟钮、鼻钮三种。今所见有文饰者,橐驼、龟钮之外,尚有其他动物如鹿钮、蛇钮等。无文饰者,除鼻钮之外,尚有坛钮、瓦钮、覆斗钮、橛钮等。坛者,祭祀之坛也,天坛、地坛、社稷坛等,筑土为之,分为阶层,上层小而下层大。印钮之形象之,故称坛钮,其形如坛。瓦钮者,形状如覆瓦。覆斗者,形如覆斗。鼻钮者,形如鼻,略如瓦钮而较小。橛钮者,形上设扁柄,可以两指夹之。第一时期印式虽繁,但钮形尚不复杂,多为坛钮。其余皆属第二时期。惟橛钮为第三时期所专有,因其时印大,又无佩绶作用,故适用橛钮也。然第一时期有狭长之印,亦皆用橛钮,他种印未之见也。第四时期之印更大而重,橛钮尚嫌太小,故又加长其柄,改扁为圆,以便把握。所以俗语称服官为“抓印把子”也。私印多为鼻钮,亦有用龟钮者,则为有官阶而合于定制者,非平民之制也。

四、文字与章法 许慎《说文解字》序曰:“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今所见第一时期之玺,文字诡奇,多不易识,与战国时其他文字如钱币及铜器、陶器、兵器之字皆自相似,且可相通。从前搜集古印之人因其不易识,往往摒而不录,故早期之印谱鲜见第一时期之印。潘氏《看篆楼印谱》已见收录,盖其时阮元等正搜集古器,研究金文。至晚清咸丰、同治之时,研究金文之风气大开,陶器古玺文字亦大事搜集,故晚出之印谱多有古玺。但一般人称为秦印,其实非尽秦国之物。第二时期之文字,字体在篆隶之间,即《说文序》所谓摹印或缪篆也。就文字以分时代,大体亦不难辨别。大抵秦与西汉字体最正,后汉、魏、晋文字,则不尽合于六书,故马援有正郡国印章之议。南北朝小学不讲,楷书尚多别体,何况篆书?故印文离奇,不能绳以六书者,皆南北朝之物也。第三、第四时期之文字,有屈曲盘回,使笔画填满以求匀称者,谓之九叠文,仅官印中有之耳。其文字排列之法,第一、第二时期大抵分作两行。汉太初印尚五字,则分作三行,末行往往一字,如□□将军章、偏将军印章等,章字必独占一行,虽“□□□千人”人字笔画较少,亦为一行。“蛮夷”印字多者亦分作三行。私印姓名两字或三字者,必作两行,复姓双名两字占一行(第二时期后期,双名多有分行写者),其双名而有印字者,姓与印字为一行,双名独占一行,盖回文读也。亦有姓名二字之外,加之印、私印、信印、印信等字者。第一时期之三字姓名有并列者,复姓之下往往著二小画以识之。第三、四时期私印,大致与第二时期同。

五、材质与刻铸 印之材质,第一时期最为复杂。卫宏《汉旧仪》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今所流传之先秦官私玺,确如卫说,但仍以铜质为多。第二时期者,据卫宏所载,铜质之外,有金银二种。诸侯王、列侯、飞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匈奴单于皆金印,御史二千石银印,余皆铜质。以今所见实物证之,亦不尽符合。大抵铜质涂金涂银,即称金印银印,其以金银铸者,千百中之一耳。此时期之私印,铜之外亦有用玉者,其他材质,则不多见也。第三、四时期官印用铜,私印初亦用铜,自元王冕用花乳石刻私印,于是第四时期私印遂盛行用石矣。铜印多拨蜡所铸,文字亦同时铸成,亦有出自镌刻者。然武职皆临时封拜,则就铸成之印,凿刻官名以授与之,昔人谓之凿文。刻文先书而后刻,简有笔意可寻,凿文成于仓卒,多不先书,即书亦极草率,故多倾斜之势,此刻与凿之别也。玉印有琢者,有刻者,犀角象牙,则皆刻文矣。

六、阴阳文之别 顾大韶《炳烛斋随笔》曰:“凡物之凸起者谓之牡,谓之阳,凹陷者谓之牝,谓之阴。惟今之言章者,则以凹陷者为阳文,凸起者为阴文,盖古来之传说固然。古人之印章以印泥,故凸起处其印文反凹,而凹陷处其印文反凸,盖从其所印言之,非从其所刻言之也。”其言甚是。可见明代之称阴阳文,正与所刻相反,尚是古来传说。今则一般人只就所刻之阴阳称之,不知古说矣。自今以后,不复有封泥之制,吾人为免于混淆起见,不妨就纸上之颜色区别,称为朱文白文,较为明显易解。第一时期之印,朱文白文皆有之,惟官印白多于朱,私印则朱多于白。第二时期官印尽为白文,私印虽亦多白文,但间有朱文者,亦有一印之中朱白相间者。第三、第四时期官印尽属朱文,私印则不拘朱白。其用于图书者则多用朱文,以其不掩字也。

七、施用之方法 第一、第二时期,印以封检,其法已见上述。《汉旧仪》称天子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东观记》谓邓训好以青泥封书,其故吏举国过赵国易阳,载青泥一补遗之。《续汉书·百官志》载守宫令所主有封泥,皆指封书之泥。其实即是地下之黏土,或更加以胶质,亦未可知。武都易阳所产,或尤为适用也。平时搓作小团,临用时以水湿透,黏于检上,以印钤之,印文即现于泥上。《后汉书·隗嚣传》言王元说嚣,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言封函谷关如封书之易耳。余曾见一铜印,文曰“双弟印”,印面三字,分作三层,不可印纸,此正用以封泥者也。以前一般人未见封泥,不明此制。自晚清时始有发见,简牍已朽而泥独存,当时人尚有疑为铸印之土范者。吴式芬陈介祺始著《封泥考略》,余亦曾就北京大学所藏,编为《封泥存真》(商务印书馆出版)。十余年前,西北科学考查察在宁夏额济纳河附近发见两汉木简,简有封泥附著简上者,更可互相印证。至第三时期,以纸代简,泥不适用,乃改用水调朱,涂于印面以印于纸上,故又称水印。亦有用蜜调朱者,又谓之蜜印。所以必用红色之故,当缘字以墨书,红色盖于其上,不至掩字。涂朱总难匀称,故印文常有粗细。至第三时期中,始改用油艾调治,因古有封泥之名,即称为印泥,亦称印色。

古印之沿革变迁既已明了,方可进而言刻印。

近数十年来,刻印家往往祗讲刀法。能知用刀,即自以为尽刻印之能事。不知印之所以为印,重在印文。一印之中,少或二三字,多或十余字,字体之抉择,行欵之分配,章法之布置,在未写出以前,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落墨奏刀,乃不失为理想中之印。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曰:“古人如颜鲁公辈,自书碑,间自镌之,故神采不失。今之能为书,多不能自镌。自书自镌者,独印章一道耳。然其人多不善书,落墨已误,安望其佳?予在江南,见其人能行楷,能篆籀者,所为印多妙,不能者类不可观。执此求之,百不一爽也。”周曾选辑明以来诸家刻印为《赖古堂印谱》,去取至为精审。又作《印人传》,深知各作家之工力,故所言确有心得,非泛泛批评语也。盖刀法者,所以传其所书之文,使其神采不失。唐李邕书碑,多书黄仙鹤、伏灵芝、元省己刻、昔人有谓为邕之托名者。要之,书家恐俗家不谙笔法,不能传神耳。印之与碑,其理正同。且其设计之难,有甚于碑者,故必自书自镌,而后能踌躇满志。若徒逞刀法,不讲书法,其不自知者,非陋即妄。知而故作狡狯者,是为欺人也。往见一刻印家,摹拟近代人书画,亦有似处。至于刻印,则不知六书为何物。案头置《增篆康熙字典》一部,翻阅几烂,而印文仍多谬误。徒恃其运斤之力,以攻方寸之石,创拔弩张,狰狞可怖、毫无美感可言。彼则沾沾自喜曰,“此汉凿印之遗法也”,一何可笑至此。此盖代表陋而妄者也。汉印中之凿印,有刀法而无笔法,有横竖而无转折,为当时之“急就章”。作者偶一效之,原无不可,不能专以此名家也。

刻印古无专书,有之,自元吾丘衍《学古编》始。编首列《三十五举》,前半只言写篆书,后半始言刻印。次列《合用文集品目》,亦皆言篆书之取材;且第七、八两则,兼及隶书。可见刻印必自写篆隶始,吾丘氏固未常专授人以刀法也。刀法为一种技术,今谓之手艺。习之数月,可臻娴熟。研究篆体,学习篆书,则关于学术,古谓之小学,今谓之文字学,穷年累月,不能尽其奥藏,其难易岂可同日语哉?此所以刻印为研究文字学者之余事,不必成为专家,北海鲁公何尝以刻碑名耶?篆印等于书碑,自书自镌者固佳,即或不然,使熟谙我之篆法者镌之,亦无不可。杨沂孙善篆书,而不闻能刻印。余尝见一印,沂孙篆而他人刻之,是即等于沂孙所作主印也。《学古编》之后;有桂馥之《续三十五举》,聚前人之说,而略举己意,以补其阙,较吾丘之书尤为完备。后又有姚晏之《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之《续三十五举》,于写篆刻印之法,各有发挥,几无剩义。学者于此数书留心研究,庶几不入岐途矣。

《说文解字》为研究文字学者唯一必读之书,即研究甲骨文金文,亦舍此别无途径。许氏于小学废绝之际,愤“巧说邪辞”之“变乱常行”,乃遵修旧文而作此书,厥功伟矣。但其时隶书盛行已久,其中积非成是,相沿不觉者,仍所不免。幸今日古器日出不穷,足资订正者亦复不少。如有字从月,非字旁画上出而下垂,皆与金文不合。盖有当从肉,非当作。许氏次非于飞下,而曰“从飞下翅”,是明当作非,为传写者摹误。况汉碑中隶书犹如此作,绝无似今楷书者,可证也。惟有字次于月下,而“从月又声”、则不得不谓为许氏之误也。学问所以求真,既明其非,则当从其是,不必如汉学家之笃守师说也。《说文》未收之字,见于汉印者正复不少。盖摹印、缪篆,本自为体,其体在篆隶之间。隶书所有之字,皆可入印。周亮工曰:“刘为汉姓,六书中竟无刘字。仆名亮,每为仆作印者多作谅,予甚以为不然。若刘,若亮,安得谓之俗字?”其言甚是。但亦有普通之字,《说文》遗漏而见于金石文字者,如铭字见汉碑额,又见于羌钟,免字见《三体石经》,又见免簠、免簋等器。知许氏所遗者当不少也。此外又有本为俗字,若易以正字,反为不合者,如佘姓本为余姓所改,余字本有二音,从佘之荼入虞韵,读如涂,入麻韵者则读为池牙切,而减其一画。余字本有蛇音,后与余氏区分,则改其字为从入从示。今汉印中从余之徐,即有写作入下未者。又闫本阎姓,后亦分立,因改省写之闫,以示区别。又如昶字、杰字为名字中习见之字,昶字从日从永,为会意字,杰字从木从火,不知何以读为杰。凡此等字,皆应名从主人,依隶楷所从偏旁,而以缪篆之体写之。但以之写作小篆或古文,终嫌未安。往见吴昌硕刻印有一字,系仿先秦古弥者,其字则采自礼器碑碑侧。汉隶从虍之字往往书作,与雨头无别,在汉印中常见。此又变作田,成为皿上二田,则为别体。若为好奇而写作缪篆,尚无不可。今吴氏写作古文,则不无好奇之过。尤可笑者,乐山城内有一人家,榜其门曰某庐,亦效其体书之,则为贻误后学矣。学者可不慎诸?

文字之取材,吾丘氏于《学古编》中列《合用文集品目》,分为八则。在今日视之,已多不适用。盖材料日出不穷,如积薪之后来居上。况印刷之术今胜于古,尤不可同日而语。新出材料当经常参考、临写,并宜多读古玺印谱。但此类谱录,流传较稀,其原因为制谱不易,作谱者每次所钤拓,多或数十部,少或数部,较之金文拓本尤难搜集。无已,则求其采录最富而曾经影印者,则有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十钟山房印举》。是书为潍县陈介祺所辑,选择既精,搜罗又富,当时号为《万印楼印谱》。钤拓虽多,亦祗百部。讫其身后,犹未装订。二十年前,始由陈氏后人装成传布,商务印书馆取以影印。印谱之中,此为集大成者矣。手此一编,无烦他求。惟其中皆第二时期之印,先秦古玺,尚付如。苟欲上窥第一时期之制作,非于晚出诸谱中求之不可。但购求不易,又不免望洋兴叹。有正书局曾印行《匋斋藏印》共四集,为刘鹗遗物后归端方者。此书编次芜杂,前后复出者甚多。钤拓既不精,印刷亦复窳劣。中收古玺为数不多,尚可窥见一斑。此外与印谱相辅而行者,则有封泥拓本。有影印本传世者,则有吴式芬陈介祺之《封泥考略》,王国维等之《齐鲁封泥集存》,周明泰之《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及余所辑之《封泥存真》。此类封泥,印文多属西汉,字体章法,尤足取法也。

明以来刻印家,周亮工《印人传》及叶铭《续印人传》言之详矣。然其沿革变迁,亦有其历史因果。当宋元之际,印章壹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赵孟《印史序》语)。赵孟遂剏为圆朱文,文字一以小篆为宗,一洗新奇纤巧俗恶之弊。至明文氏父子(文征明、文彭),刻印卓然成家,与书画并立于艺术之林,成为文人治学之余事。文征明作品不多,文彭则作品虽多,而流传亦少。今之赝品充斥,等于宋徽宗之画鹰,赵孟之画马,千百中不能见一真迹。所可得见者,惟其本人书画之押尾印耳(书画亦多赝品)。其后何震梁千秋等皆宗文氏,世称文何。直至清初,流风未泯。其中惟程邃崛起于文何之后,而稍变其法。黄易称文何为南宗,程邃为北宗,盖有故也。自丁敬出而独树一帜,由元明以上溯秦汉,集印学之大成,遂成浙派。黄易、蒋仁、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等,皆其最著者,但亦各得其一体。邓石如善各体书,其作篆用汉碑额法,因以碑额入印,又别开蹊境,是为皖派,继之者则有吴让之。于是有目浙派为南宗,而皖派为北宗者矣。赵之谦汇合浙皖二派而自成一家,并镕冶钱币、诏版、镜铭及碑版之文以入印,故能奇趣横生,不为汉印所囿,此其所长也。其后研究古文字学者如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等,访求先秦遗文,不遗余力,鼎彝之外,兼及兵器、陶器、古玺之属。于是玺文乃大出,与六国钱币、兵器、陶器之文,多可相通。吴昌硕曾入吴大澂幕,又与杨沂孙同时。杨写小篆,大澂写金文,而昌硕写石鼓文。其时明安国所藏宋拓石鼓十本未出,号称宋拓者,只有天一阁范氏藏本,而又久佚,所传惟阮元及张燕昌之复刻本耳。吴氏又惑于赵宦光草篆之说,思欲以偏师制胜,虽写石鼓而与石鼓不似。吾友某君尝调之曰:“君所写者,乃实行写石鼓文耳。”吴氏亦笑而自承。其刻印亦取偏师,正如其字。且于刻成之后,椎凿边缘,以残破为古拙。程瑶田曰:“今之业是者,务趋于工致以媚人。或以为非,则又矫枉而过正。自以为秦汉铸凿之遗,而不知其所遵守者,乃土花侵蚀坏烂之剩余。岂知藐姑射之神人,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者乎?”可见貌为古拙,自昔已然,不自吴氏始也。独怪吴氏之后,作印者什九皆效其体,甚至学校亦以之教授生徒,一若非残破则不古,且不得谓之印者,是亟宜纠正者也。

兹为之结论曰:印章既为古制,又为凭信之物,所用文字,又为废止二千年之篆书,则作一印宜如何慎重,岂可标新立异,率尔操觚?况收藏印多用于古书籍及书画,尤不可以恶劣之印污损名迹。此责应由刻印家负之,固无疑也。故刻印家有其应具备之道德,有其应充实之学识,亦有其应遵守之规律在。一、篆文须字字有来历,不可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圆朱文尤以此为重要之条件。惟人名、地名,遇后起字为《说文》所无者,宜以缪篆写之,所谓名从主人也。二、近来古玺日多,用印及刻印者,多喜仿效,宜视其文字恰合者应之。否则宁拒其请求,免贻不识字之讥。三、刀以传其所书之文,故印章首重篆文,次重刀法,不可徒逞刀法,而转失笔意。刻印家苟能遵守此简单规律,则道德学识自寓于其中。而非陋即妄之弊,狡狯欺人之风,或多少可以矫正之欤?

【注释】

[1]编者案:此文载《说文月刊》四卷合列本(一九四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