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 册叶
卷子之长幅,一端有褾,如欲检阅后幅,非将全卷展开不可。手续既极繁重,时间又不经济,故不得不谋改革之法。纸之篇幅本不如缣帛之长,当时因欲因袭缣帛之形式,不能不将各纸粘连,以就卷子之制度。今既感觉不便,祗有使之不连,解为散叶之一法。此种散叶,便谓之叶子。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曰:“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如吴彩鸾《唐韵》,李邰《彩选》之类是也。”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曰:“古书不以简策,缣帛皆为卷轴,至唐始为叶子。”是叶子即未经粘连之散叶,对卷子而言,便称叶子,俗又写作页。散叶既为便于检阅而设,则装置之法,自应变卷舒为折叠。此种折叠之制,仍因袭编连众简之称,谓之为册。故唐宋以后之册子,即指册叶而言,非复简册之册。《演繁露》(卷七)曰:“近者太学课试,尝出‘文武之道布在方册’赋,试者皆谓册为今之书册。不知今之书册,乃唐世叶子,古未有是也。”可见宋时简册久废,册之一字,久为纸叶书籍之定名矣。今称故叶谓之叶,积叶谓之册,总称折叠之制,则谓之册叶。
在卷子解散为叶子之时,先有旋风叶,而后有散叶,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曰:“斐铏《传奇》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世间所传《唐韵》,犹有□旋风叶,字画清劲,人家往往有之。”所谓旋风叶者,谓以卷轴之长幅,变卷舒以为折叠,自首至尾,可以循环翻检,今俗称经折式,唐宋之时谓之旋风叶。释教经典至今犹有作此式者。
自册叶之式发明,而后有刊版印刷之法。盖卷轴为长幅,无从割裂,自有叶子而后,每叶有一定字数,由一叶以至于十叶百叶,自为篇幅,而递相衔接,以一叶为一版,而编次其数。积行而成叶,积叶而成册,积册而成部,而后书籍之制日臻于进化,至今日而未变。其装订之法,最初以每叶反折之,黏其版心之背,使两旁之余幅向外,不用线钉,谓之蝴蝶装。谓摊书之时,中有黏著,两旁各半叶,如蝴蝶之有两翼也。其外则以纸或帛为护叶,裹于书背,而亦黏其中缝,今俗谓之裹背装,以别于线装之护叶上下各半叶也,宋时初改册叶,多为蝴蝶装,书版之左上角,往往于阑外则书之篇题一小行,为便于翻检而设。今之装法,既以版心向外,而刻书者犹于此处刻字,殊可笑也。蝴蝶装所以有版心者,一以志书版之名目卷第,使印刷或装钉时不致紊乱,一以留粘贴之余地,使读者不致碍目。故书名之在二三字以上者,往往摘取其一二字以著之,绝无意义可言也。其庋置之法,乃以书背向上,书口向下,排比植立。不似线装之垒置者。何以知之,以北平图书馆藏原装宋本《欧阳文集》《册府元龟》等书,其书根上皆写书名卷第,自书背至书口,一行直下,而书口余幅之边际,皆曾受摩擦也。其分卷之法,不必以一卷为一册。有一册之中容数卷者,则以异色之纸或帛,粘贴于每卷首叶之书口,以为识别,如两文字典之标AB等字母之法,为其便于检寻也。北平图书馆藏《文苑英华》为宋景定元年(一二六〇年)装背,共每卷首叶即有黄帛标识,可以为证。此种装式,至元初犹存,不知废于何时也。
蝴蝶装之书叶皆单层,纸薄者尤易使正面与正面黏著,致翻检时多见纸背,故其后以书叶正折之,使书版两旁之余幅皆向书背,而版心之书名卷第皆向书口,于检寻更觉便利,于是版心遂有书口之称。其实蝴蝶装时并不以为书口也。叶既正折,则两旁余幅转而向后,可以钻钉,故以纸捻钉之。仍加护叶,以裹背法装之。其后复以裹背不便于裁切书背,乃改护叶为上下各一叶,而以线钉其书背,即今所谓线装也。线装之书,固较蝴蝶装易于检寻,然其弊则书口往往易裂。今书贾装旧书最喜榇纸,一榇纸而书口必不能保,此尤可恨也。改蝴蝶装为线装,不过略变其装置之法,于版片初无区别。且蝴蝶装之版心,至线装时而更著其效用。惟图画之书,利于反折,若改线装,则判而为二,如阮元仿宋刻绘图《列女传》,原书为蝴蝶装,仿刻则为线装,阅者即感其不便矣。
一九四七年秋,故宫博物院收得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卷,为海内佚书。其装潢虽为卷子,而内涵散叶二十四叶。盖以两纸裱成一叶,故两面有字。其装为卷子也,则以第一纸表于卷内。自第二叶起,仅以叶之一端黏著卷上,以次错叠,如鱼鳞然。卷之则成卷轴,不见散叶之迹。宋濂《跋》称其“装潢之精,出自宣和内匠”,是犹北宋原装也。其后虽有“洪武叁拾壹年肆月初玖日重装”字样,意必修整原装,未更形式也。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吴彩鸾《龙鳞楷韵》,柳诚悬题……,其册共五十四页,鳞次相积,皆留纸缝,天宝八年制。”与此卷形式相同,盖即龙鳞装也。
册叶之有函,亦如卷轴之有帙,所以防护之也。现在的制度有二种:一种是以硬纸为里,而外糊以布帛,函其四面,而露其两端,其名谓之帙,俗谓之函,其制即由卷轴之帙蜕变而来,不过故软为硬耳。一种是以木板两块,上下夹之,其名亦谓之帙,俗又谓之夹板。函之口为牙或骨之签二以键之,遂因牙签之旧名。板之两端横贯两带以束之,遂因带之旧名。其实并与卷轴异制矣。此两种制度;以言防护,则板不如函,然函是糊成,易生蠧,不适于卑湿之地,故南方多用夹板。
以上所说古今书籍之材质及形式之变迁,皆根据已往之记载,更证以遗留之实物,考其大略如是。罣漏之处,恐不能免。尚希望当世博雅之士,补其阙遗,正其谬误,则幸甚矣。
【注释】
[1]编者案:此系在北京大学史学会的讲演词,载《图书馆学季刊》一卷二号(一九二六年六月)。今据改正本印出。
又案王国维于一九二六午八月十五日致函马衡先生云:“……在《图书馆学季刊》中得读大著《书籍制度考》,甚佩甚佩!弟尚见敦煌所出唐末人写经,有线装叶子本,与西洋书装订式相同。其法先订后写,苟装线脱去,则书之次序,全不可寻。《墨庄漫录》所记缝法,即谓此种装订,非后来之线装书也。”可资补充,故附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