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石经集存原序

汉石经集存原序

儒家学说是拥护封建制度的,所以历代的封建主——帝王,总是提出“宗经尊孔”的口号,提倡儒家学说,来巩固自己的地盘。儒家学说载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为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所以人们都把六经尊作孔子所手订,奉为人人必读之书。自汉以来,设太学,立五经(《乐》本无经)博士,须以发策决科。从此以后,无论怎么改朝换代,没有不以经义取士的。

汉朝博士的传经,各依家法,章句互有异同,并且只凭口授,辗转传写。年深月久,就不死发生流弊了。到东汉末年,“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于是有正定文字,刻石太学之举。“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凡是太学博士所传之经,都以就碑校对以防止争执,也就是版本的起源。因其是刻石,所以称作石经;又因为是熹平四年开始刻的,所以后来又称作《熹平石经》。

当时所刻的,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公羊》《论语》二传。依照东汉立于学官的五经博士,《诗》有鲁、齐、韩三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易》有施、孟、梁丘、京四家;《春秋》祗公羊一家,而《公羊》有严、颜二家。合成十四博士。《论语》为专经者所兼习,不立博士。

宋时所发现者为《诗》《书》《礼》《公羊》《论语》,而不知有《易》与《春秋》。知有五经二传如以上所述者,为一九二二年以后之事。盖一九二二年冬,洛阳朱圪垱村(汉太学故址)居民于无意中掘得《魏石经碑》,附近之人乃注意搜求。遍地皆有碎石,碎石中间有文字。有古、篆、隶三体者,有隶书一体者。初仅二三残字,零落不成文,其后始见大石成篇段者,则《礼》《易》与《春秋》是也。宋黄伯思、洪适所录《诗》《书》《礼》《公羊》《论语》五经,除《仪礼》字数较少,且多漫漶外,其余多有大石。此次所出,在十余年中陆续发现,七经文字皆备,而《礼》《易》《春秋》三经皆有大石,足补宋时之阙。一九三二年,余草《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一文时,以为残石之出,方兴未艾,整理之事,犹有期待。今又二十余年矣,闻朱圪垱村已搜掘殆遍,不可能更有发现。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六经的最初版本作一总结,此其时矣。爰将九百年来(自十二世纪至二十世纪)先后所发现之《汉石经》遗字,分别各经,依其篇章之可知者,汇录成编,厘为若干卷。宋代原拓已不可得,旧传宋拓两种,佥认为会稽蓬莱阁或成都西楼之摹刻本者。今日以原石经文对勘,字体乖舛,不类当时所摹。无已,祗有就洪适《隶释》《隶续》所录经文,以新出各经字体及刘球《隶韵》所收诸字,参酌写定。但行欵为洪书所略,不能悉有依据。其新出各经,则以原拓本影印,依各经篇章次第排比,制为图版,与说别行。其有未检出属于何经,及字数太少太残,无从检寻者,则附于图版之末,以俟博雅之指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