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仓平斛跋[1]
右斛铭四字,阳文,曰“湿仓平斛”,为太谷赵氏藏器,向未著录。陈万里游晋,始获见之,摄影拓铭,以一本见赠。形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新嘉量相似。新量为龠、合、升、斗、斛五量,此仅斛耳。旁有两耳,可以两手挈之。底有三足。文字在底下,字体在篆隶之间,平字反文。斛字,斗旁泐左半。湿从水,从累,即湿字。古从㬎之字,如显、
等字,汉碑多省作显、
,或误从累,作显、
。《说文》(水部):“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湿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徐铉音:他合切。《汉书·地理志》:“东郡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又平原郡高唐,桑钦言漯水所出。又有漯阴县,亦属平原郡。其字并从累,作漯。《续汉书·郡国志》于东郡东武阳及平原郡平原下,皆曰湿水出。又平原郡亦有湿阴县,其字并从濕,作湿,与《说文》合。《汉书·功臣表》:湿阴侯昆邪,《霍去病传》则误作漯。知濕为本字,湿为省字,漯为误字。此作湿,正从濕省耳。《水经注·河水篇》:“浮水故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又曰:“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水自城东北迳武阳县故城南。”此器之湿,盖即此水也。湿仓者,湿水之上之仓也。按《水经注》:“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又曰:“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东武阳既为湿水所自出,而委粟仓亭二津又皆在其境内,是则东武阳之有湿仓,虽史志无明文,或亦有可能性也。仓亭津之名又安知不因湿仓而得名耶?以今地望准之,当在山东阳谷莘县之间矣。《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有溼仓。溼为古燥湿之溼字,今假。设此器果为山西河东道境内出土者,则前之假设,皆不足凭,而此湿仓可断定为河东之溼仓矣。因东汉建宁五年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刻石,已以湿为溼矣。故古器出土之地,关于考证者甚巨,仍当询诸赵氏,一决此疑。并拟亲就此器,准其容量,以与新嘉量一校之也。
【注释】
[1]编者案:此文载《文物》一九六三年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