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诸刻与纪事诸刻之别

三 经典诸刻与纪事诸刻之别

纪事刻石者,纪当时之事实,刻石以表章之也。经典刻石者,古人之论著,借刻石以流传之也。自有刻石以来,几莫非纪事文字。自《熹平石经》以后,始有经典之刻,故传世诸刻,经典少而纪事多也。今依其类而列举之,曰太学石经,曰释道石经,曰医方,曰格言,曰书目,则经典之类也。曰表章事迹诸文,曰文书,曰墓志墓,曰谱系,曰地图界至,曰题咏题名,则纪事之类也。

太学石经 后汉熹平中,以五经文字驳异日多,诏诸儒正定之,刻石立于太学,俾后儒晚学有所取正,是为《熹平石经》。其意盖以辗转写录,无从是正,特刊此以为定本,法甚善也。其后踵而行之者,魏则有《正始石经》,唐则有《开成石经》,后蜀则有《广政石经》,北宋则有《嘉祐石经》,南宋则有《高宗御书石经》,清则有《乾隆石经》。

《汉石经》为灵帝熹平四年立(《后汉书·灵帝纪》系于熹平四年春三月,而《水经注》云光和六年。洪适云,“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成则光和年也”),蔡邕等所书(《邕传》云“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隶释》所录残字,后有堂谿典马日䃅姓名,故洪适云“今所存诸经字体各不同,其间必有同时挥毫者”),表里刻之。其字体则《后汉书·儒林传》序以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郦道元《水经注》(《谷水》)以三字者属之魏。宋供适著《隶释》《隶续》录一字石经,其上有堂谿典马日䃅等名,因据郦氏之说以正范书之误,辨之最详。于是一字石经为汉刻,其论始定。其经数则或曰五经(《灵帝纪》《卢植传》《儒林传序》《宦者传》),或曰六经(《蔡邕传》《儒林张驯传》),或曰七经(《隋书·经籍志》)。近王静安著魏石经考,兼考汉之经数,定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公羊》《论语》二传。除《论语》为专经者所兼习,不置博士外,其余皆立于学官,博士之所教授者也。故先儒所纪有五、六、七经之不同。其石数则《西征记》(《太平御览》文部引)云四十枚,《洛阳记》(《蔡邕传》注引)云四十六枚,《洛阳伽蓝记》云四十八碑。王氏又据表里之字数推计之,以为《洛阳记》所记之数最确。其每碑行数及每行字数,不可得而详。惟据《隶释》所录残字及近出残石计之,每行约七十字至七十三字。其立石之地为太学,在今洛阳城东南三十里洛水南岸之朱圪垱村,即《洛阳伽蓝记》所记之劝学里也。自汉至于北魏,石虽不免残毁,但皆在洛阳,未尝迁徙。至东魏武定四年自洛阳徙于邺都,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见《隋书·经籍志》,然据《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元年尚存五十二枚)。周大象元年由邺迁洛阳(见《周书·宣帝纪》)。隋开皇六年,又自洛阳运入长安(见《隋书·刘焯传》)。寻营造之司用为柱础。唐贞观初,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见《隋书·经籍志》)。经此辗转迁徙,而石经之踪迹遂莫可究诘矣。至宋南渡以后,残经遗字,更不多见。洪适搜集拓本。仅存《尚书》(《盘庚》《高宗肜日》《牧誓》《洪范》《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五百四十七字,《鲁诗》(《魏风》《唐风》)百七十三字,《仪礼》(《大射仪》《聘礼》《士虞礼》一百一字,《公羊传》(自隐公四年至桓公元年)三百七十五字,《论语》(前四篇、后四篇)九百七十一字,合二千一百六十七字。今载于《隶释》《隶续》者是也。其重刻本宋时有二。一为胡宗愈(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朱彝尊《经义考》并引胡记及宇文绍弈跋。顾以为胡宗愈,朱以为胡元质。按宗愈,哲宗时甞知成都府。宇文绍弈,孝宗时尝守卭州。元质为孝宗光宗时人,虽与绍弈同时,不闻居蜀,当以顾说为是)成都西楼刻本,据宇文绍弈跋云,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一为洪适会稽蓬莱阁刻本,据洪自跋云,《尚书》《仪礼》《公羊》《论语》千九百余字(《隶释》所录有《鲁诗》。此覆刻本无之)。今并亡佚,清翁方纲集各家所藏旧拓本,得《尚书》(《盘庚》《洪范》《君奭》)、《诗》(《魏风》《唐风》)、《仪礼》(《大射仪》《聘礼》)、《公羊》(隐四年《传》)、《论语》(《为政》《微子》《尧曰》及篇末识语)合六百七十五字,刻之南昌学宫,然大半出于钱泳藏本。钱工于作伪。此本之《公羊》残字,有出于洪氏所录之外者。疑此本为钱所伪造。翁氏既据伪本摹刻,则亦非复旧观矣。近洛阳朱圪垱村出残石,零落多不成文,字多者十余字,少者或仅一二字,五经、二传皆有存者。就余所见者,《易》三字,《诗》七十三字,《礼》三十三字,《春秋》百五十八字,《公羊》二字,《论语》三十四字,不知何经者二十七字,都计三百二十七字。此外尚有《石经后记》一石,百五十余字。又碎片二十七字。《后记》中有光禄勋刘宽、五官中郎将堂谿典之名。宽之与于斯役,为自来言石经者所未闻,即《周易》《春秋》二经,宋人亦未之见也。

《魏石经》为齐王芳正始中所立,其字体为古文、篆、隶三体。其经数为《尚书》《春秋》二部。《西征记》《洛阳伽蓝记》《隋书·经籍志》所载皆同(《唐志》有《左传》而无《春秋经》,疑误),表里各刻一部。其石数则《水经注》云四十八枚,《西征记》云三十五枚,《洛阳伽蓝记》云二十五碑。今以《春秋》字数,依每碑三十二行排比之,并篇题在内,应得二十七碑。《尚书》字数虽多于《春秋》,以每碑三十四行计,二十七碑亦足以容之。则《洛阳伽蓝记》所记之数似为近之。其行款则《向书》每碑三十四行,《春秋》三十二行,每行皆二十字,三体得六十字,纵横有界线,每三体作一格。惟《尚书》自《皋陶谟》以前,不作三体直下式,一格之内,上列古文,下并列篆隶二体,作品字式,每行三十七格。每碑约可容二十六行。其书人则北魏江式以为邯郸淳书,胡三省《通鉴注》已辟其谬,况晋卫恒《四体书势》明言“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见《晋书·卫恒传》),尤为非淳所书之明证。今细审原石,虽不能定为何人所书(杨守敬据《四体书势》考为卫凯书),然可断言三体非出自一人之手。又古文之书体,品字式者与直下式者不同,古文又不出自一手。此与书《汉石经》者不止蔡邕一人,殆同一例。或亦如《汉石经》之具载书人姓名,亦末可知也。魏立《三字石经》时,《汉石经》固犹在也,所以复立三字者,以《汉石经》皆今文,非古文也。此以古文书于上,虑其难识,复列篆隶二体于其下。古书之有释文,当以此为权舆矣。其变迁残毁之迹与《汉石经》同,但在宋时所存残字,较《汉石经》为尤少。皇祐间,洛阳苏望得故相王文康家搨本,摹刻于石,凡八百十九字,即《隶续》所录之《左传遗字》是也。苏氏此刻,就断剥亡缺之余,而存其完全之字,次第陵躐,不加深考,谓之为《左氏传》,洪氏仍之。清臧琳著《经义杂记》,始从其中分出《尚书》残字。孙星衍《魏三体石经残字考》复以其中《春秋》残字分系诸公。近王静安《魏石经考》又详加分析,辨为《尚书·大诰》《吕刑》《文侯之命》六段,《春秋》宣公襄公经七段,《春秋左氏》桓公传一段(此段二十五字一行直下,石之崩裂作一长行,似无此理,其真伪尚属疑问),并计其字数定为五石,绘图以证明之,而后苏氏摹本之次第陵躐者始复旧观。胡宗愈刻于成都西楼者亦八百十九字,当与苏氏之本同出一源。今二本皆亡,惟存有其字于《隶续》而已。清光绪间,洛阳龙虎滩(在故城中)出一残石,一面存字百有十,一面无字,乃《尚书·君奭》残字。一九二三年一月,洛阳朱圪垱村出一碑,仅存上截,一面存《尚书·无逸》(十七行)《君奭》(并篇题十七行)九百七十八字,一面存《春秋》僖公(二一十五行)文公(并篇题七行)八百三十字,其先出之《君奭》残石,即此碑之下方,文相衔接。同时又出一石,一面存《尚书·多士》百三十四字,一书存《春秋》文公百有三字。其后又出残石甚多。据余所见者,《尚书》二百有九字(内有品字式者九十七字),《春秋》百八十二字,其下知属于何经者三十四字。都计前后所出凡得二千五百七十六字,较宋人所见,多出二倍。又《尚书》前数碑之为品字式,尤为自来考石经者所未及知者也。

《唐石经》为文宗开成二年刻成,郑覃等勘定。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其经数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九经,益以《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清贾汉复又补刻《孟子》附于其后(卷数石数具详《金石萃编》,此不复赘)。其最后一石,详记诸经字数,并题年月及书石校勘等人名。自立石后,凡历七十年,至天祐中,韩建筑新城,弃之于野。朱梁时,刘守长安,徇幕吏尹玉羽之请,辇之入城,置于故唐尚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二年。吕大忠命黎持迁于府学。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倒损。王尧典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于其旁,纰缪殊甚。装潢之工,往往以王尧典补字凑合于原文缺泐之处,俾成全文。清顾炎武所校即据此误装之本,故多不合。严可均《唐石经校文》最称精审。历代石经除最近之《清石经》外,当以此为最完矣。

《蜀石经》为孟蜀广政七年其相毋昭裔所肇立。书之者为张德钊、杨钧、张绍文、孙逢吉、孙朋吉、周德贞诸人。其经数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十经。宋田况补刻《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至皇祐元年毕工。历代石经皆无注,惟孟蜀有之,故其石凡千数,历百有七年而成。宣和中,席贡补刻《孟子》。乾道中,晁公武又刻《古文尚书》。公武并校诸经之异同,著《石经考异》刻于石,张又校注文之异同,著《石经注文考异》四十卷。今石经原石,相传久佚,而刘喜海《读竹汀日记札记》云:“闻乾隆四十年,制军福康安修成都城,什邡令任思任得《孟蜀石经》数十片于土中,字尚完好,当时据为己有,未肯留置学宫。任令贵州人,罢官后原石辇归黔中。”(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甲集)则《孟蜀石经》原石固在人间,或成都城下尚有遗留,亦未可知也。其拓本流传,经前人著录及为余见闻所及者,则有《毛诗》(卷一后半及卷二)、《周礼》(卷九、卷十及《考工记》)、《左传》(卷十五、卷十六及昭公二年)、《公羊》(桓公七年至十五年)、《榖梁》(成公元年至二年,襄公十八年至十九年,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诸经残字。此外湮没不彰者,恐尚不止此也。

《北宋石经》为仁宗时立,肇始于庆历元年(《玉海》云,“至和二年三月,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告成于嘉祐六年(李焘《续通鉴长编》云,“嘉祐六年三月,以篆国子监石经成,赐草泽章友直银百两,绢百疋”)。书之者为赵克继、杨南仲、章友直、邵必、张次立、胡恢诸人。其字体为二体,一行篆书,一行真书,与《魏石经》之每字三体作一格者不同。其经数史无明文。按宋王应麟玉海曰:“《石经》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诗》二十,《书》十三,《春秋》十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又曰:“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周密《癸辛杂识》曰:“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元李师圣《修复汴学石经记》曰:“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王前举五经卷数,后列七经之目。周言其都数为九经而未举其目。李言六经之外有《论语》《孝经》,而阙《孟子》,欲增置而末果。综合诸说观之,《北宋石经》实为九经。其目则《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清叶名澧《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跋》谓宋以《孟子》升经,并《论语》《孝经》为“三小经”,合之六经而为九。并谓宣和中席贡刊《孟子》以补《蜀石经》之缺,殆因汴学而踵行之。其说是也。李师圣所谓阙遗而欲增置者,谓原石阙遗,增置以补之也。清吴玉搢于吴门薄自昆家得见《孟子》,丁晏于淮安书肆得墨本一束,亦有《孟子》,皆其明证,不得以史无明文而疑之。九经原石在元时犹存汴学(明于弈正《天下金石志》载《金石经碑》云:“在顺天府旧燕城南金国子学。碑刻《春秋》《礼记》,今磨灭不完。”金未闻有刻石经事,《志》不言其书体,不知即北宋《二体石经》否?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九经石刻旧在汴梁。金人移置于燕,今不复存。”亦不知何据。丁艮善疑金人但移《礼记》《春秋》等石,余者仍留汴学,后或移于他所。然想象之辞亦无佐证)。虽颇残毁,亦曾修复,不知何时亡佚。汪祚谓其亡当在元末。陈颀则见其石磨灭破碎,罕有完者,斋庑石础俱断碑,隐然文字在上。朱彝尊则谓沉于黄河淤泥之下,毕沅则谓修学时用作瓴甋。盖自李师圣修复之后,又渐颓圮。其损毁迁徙之迹,久已不可究诘矣。其残石之仅存者,有《周易》《尚书》,在开封(见《寰宇访碑录》,行数字数未详);《周礼》卷一及卷五中数石在陈留;《礼记·檀弓》六十行在开封;《礼记·中庸》五十行在开封东岳庙;《孝经》十一行在开封图书馆。其拓本之见著录者,则吴门薄氏旧藏之四大册,有《尚书》《周礼》《礼记》《孟子》,今不知尚存否。山阳丁氏所得者最多,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孟子》七经。凡三千一百二十有八行、三万三百余字(细目见丁晏《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今归贵池刘世珩家。《吉石盦丛书》三四集所收新旧拓本,有《周礼》《礼记》《孝经》,凡五百五十余行。

《南宋石经》为高宗御书,绍兴十三年九月左仆射秦桧请镌石以颁四方。其经数为《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其字体为楷书,惟《论语》《孟子》作行楷。其《礼记·学记》《经解》《中庸》《儒行》《大学》五篇,本不在太学石经之数,淳熙四年建光尧石经之阁,奉安石经,从知府赵磻老之请,搜访摹勒以补《礼经》之阙。合诸经计之,为石凡二百。至元初,杨琏真伽谋运致诸石,造塔于行宫故址,赖杭州推官申屠致远力争而止。元末,肃政廉访使除炎改学为西湖书院,碑阁俱废。明洪武十二年,移仁和学于书院。宣德元年,吴讷属知府卢玉润收集,得全碑残碑百片,置殿后及两庑。天顺三年,改建县学于城隅之贡院,诸石悉徙以从。正德十三年,宋廷佐又命置于杭州府学。清阮元辑《两浙金石志》时,尚存八十六石(《周易》二,《尚书》七,《毛诗》十,《中庸》一,《春秋左传》四十八,《论语》七,《孟子》十一),今又亡九石矣(《尚书》一,《春秋左传》八)。其完全拓本旧惟星子白鹿书院有之,即宋朱熹表请颁发者。近年书院毁于火,此本亦付劫灰矣。

《清石经》为乾隆五年蒋衡手书以进,贮于懋勤殿中,至五十六年始命刻石立于太学。其经数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其石数则《易》六石,《书》八石,《诗》并《序》十三石,《周礼》十五石,《仪礼》十七石,《礼记》二十八石,《左传》六十石,《公羊》十二石,《穀梁》十一石,《论语》五石,《孝经》一石,《尔雅》三石,《孟子》十石,合乾隆五十六年《上谕》,乾隆六十年和珅《表》一石,共一百九十石。东西庑各半,以西庑起,以东庑终。在西庑者南行,在东庑者北行。其字体为真书,碑首题“乾隆御定石经之碑”八字,为篆书。每碑两面刻,面六列,列三十五行,行十字。今犹完好,存清故国子监。

其不立于太学之经,唐则有《石台孝经》,为唐玄宗御注御兽,天宝四载立,今尚在长安。宋则有《绍兴府学孝经》,熙宁五年立,杜春生《越中金石记》考为谢景初所书,今在绍兴。《宋高宗御书真草二体孝经》,绍兴十四年立,后有秦桧跋,今在遂宁(临安原刻已佚)。尚有二本,一在南海,一在阳新,亦皆高宗书。明则有《国子监孝经》为万历间蔡毅中所立,今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其节录经文者,有唐李阳冰篆书《易谦卦》二本,一在当涂,一在芜湖。宋司马光书《易·家人》《艮》《损》《益》四卦,《礼·中庸》《乐记》二篇及《左传》晏子语,今皆在杭县(《家人卦》于绍兴十九年,复刻于融县)。张栻书《论语·问政篇》,淳熙十一年刻,今在桂林。朱熹书《易·系辞》,今在常德。

其校正石经文字而附经以行者,则有唐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附于《唐石经》之后,今犹并在长安。宋晁公武之《石经考异》,张之《石经注文考异》,亦皆校正《蜀石经》之文字者,惜皆与石经俱亡矣。

其他书籍之刻石者,当以魏文帝《典论》为最先,明帝以其为先帝不朽之格言,故刊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今己与《正始石经》并亡。唐颜真卿书颜元孙《干禄字书》,宋高宗书《礼部韵略》,并毁于吴兴墨妙亭。宋刘球《隶韵》、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其初皆为石本,今有锓版,而石刻久亡矣。石本之存于今者,有《韩诗外传》残石,藏滋阳牛氏,阮元定为唐刻。重摹本《干禄字书》在潼南。宋叶梦得摹皇象书章草《急就篇》,宋克补六百十六字,明正统间杨政刻于松江。宋释梦英《说文偏旁字原》(咸平二年),刘敞《先秦古物记》(嘉祐八年),并在长安。此外石本书籍之流传者盖鲜矣。

释道石经 中国之有佛经,相传始于汉明帝时摄摩腾所译之《四十二章经》。近人梁启超辨其妄,以为中国译经之第一人当推安世高(见《改造》三卷十二号梁著《佛教之初输入》)。若然,在后汉之末,始有译本。厥后历魏晋以来,译者踵相接,至隋唐之际,佛经蔚然大备矣。其刻石也,则始于元魏(清叶昌炽《语石》以为高齐宇文周时始有刻经,并辨正孙赵二氏《访碑录》之误,然赵《录》有北魏永安二年《史同百余人造像造经记》,吴式芬《攈古录》有东魏武定二年《金刚经》,则元魏之时固有刻经矣),盛于高齐,迄金元以后此风渐息。

其刻石之种类可分三种:一曰摩崖,二曰碑、三曰幢。

摩崖刻经以齐周为盛,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为最多。如泰安之泰山、徂徕山,邹县之尖山、小铁山、葛山、冈山,磁县之鼓山,辽县之屋嶝,安阳之宝山,皆其最著者也。字大者尺余,小者亦径寸。深山穷谷,艰于椎拓,故完全之本至不易致。

经碑如《太学石经》之例,琢石为碑,分行分列刻之。此类当以房山为大观。隋大业中静琬刻经一藏,仅成《大涅槃》而卒,其徒导公、仪公、暹公、法公,相继为之,藏于石室。辽圣宗、兴宗、道宗,又皆赐钱续造。列置洞中,以石窗锢闭,熔铁灌枢,自窗棂窥之,历历可睹。今惟雷音一洞辟而可入,通行拓本皆自此出。此外若山东、河南,所在皆有,然残缺者多,不若房山之完全。

经幢之制如柱而有八棱,上有盖,下有座,大者寻丈,小者径尺,多刻《陀罗尼经》。以唐时为最盛。清叶昌炽搜辑唐以来拓本极多,颜其居曰五百经幢馆,故所著《语石》论经幢者颇详。

此三种之外,尚有刻于他碑之阴或侧者,有刻于造像者,有刻于浮图者,有刻于楹柱者,种类甚多。其石皆不为刻经而设,是为附刻之经。

凡此各种佛经,或为一人一家所造,或合群力以为之,皆历时久远,所费不资,观于《方法师镂石班经记》(齐乾明元年),《晋昌公唐邕写经记》(齐武平三年),《匡喆刻经颂》(周大象元年)等,可知矣。其所刻之本,或字句互异,或译本不同,或且为释藏所未收者,若遍拓之以校勘藏本,其功诚不在敦煌经卷下也。

道经刻石,始于唐之中叶(以景龙二年《龙兴观道德经》为最先),隋以前无有也。且所刻之经数,亦远不逮佛经之多。以今所流传者计之,仅黄帝《阴符经》、老子《道德经》《常清净经》《消炎护命经》《生天得道经》《北方真武经》《九幽拔罪心印妙经》《升玄经》《日用妙经》《洞玄经》等,数种而已。《阴符经》有二本,皆宋刻(一乾德四年郭忠恕三体书,一乾德六年袁正己书,并在长安)。《道德经》有八本、唐刻五(易县龙兴观二本,一景龙二年,一景福二年。易县开元二十六年玄宗御注本。邢台开元二十七年玄宗御注本。丹徒广明元年焦山本)。宋刻一(高宗御书,原有二幢,今存其一,无年月,在杭县),元刻二(一至元二十八年,古文本,一无年月说经台本,并在盩厔)。《常清净经》有三本,后梁一(贞明二年,在淄川),宋一(太平与国五年,在长安),元一(宪宗七年,在三原)。《消灾护命经》一本。《生天得道经》一本(并宋太平兴国五年,在长安,与《常清净经》同在一石)。《北方真武经》一本(宋元符二年,在登封)。《九幽拔罪心印妙经》一本(宋崇宁元年,在耀县)。《升玄经》一本(元宪宗七年,在三原)。《日用妙经》一本(元至正十二年,在盩厔)。《洞玄经》一本(年月缺,在长安)。此外若《黄庭经》《灵飞经》等及赵孟所书一切道经,多为帖本,出自后大摹刻。叶昌炽云,“释经之精者皆大字而碑为多,道经之精者皆小楷而帖为多”,信然。

医方 医方刻石,与刻经造像以求福者不同,然亦有借作功德者,如北齐《都邑师道兴治疾方》(武平六年)。与造像记同刻一石,亦犹造桥凿井多刻佛像,以普度众生之事业,托之佛法之慈悲也。唐孙思邈著《千金方》,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故以千金名其方。然《道兴碑》实在孙书以前,已有“千金秘方”之语,知孙书之名,实取当时成语耳。耀县有三石(无年月及标题)。相传为孙思邈《千金方》。有见于《道兴碑》者,存字缺文皆同,不知何人所刻。桂林刘仙严有宋吕渭所刊《养气方》(宣和四年)。《攈古录》于金末录《针灸方》残刻(无年月),不著其地,亦不知其果为金刻否。似此之类,其未见著录者,恐尚不少也。

格言 录古人之嘉言,以昭箴戒者,谓之格言。上述节录经文诸刻,如唐李阳冰、宋司马光、张栻等所书者,皆为此类。此外尚有宋李篆书《韩愈五箴》(嘉祐八年),在长安。朱协极书《中庸格言》(绍定五年),在松江。张安国书《汉疏广戒子弟语》二本,一在吴县(淳祐元年),一在当涂(淳祐六年陈垲重刻)。张安国书唐《卢坦对杜黄裳语》二本,一在衡阳(无年月),一在吴县(庆元二年)。又有元陈坚辑《太上感应篇注释》(至正十二年),则完全为劝善之书矣。

书目 书目之有刻石,殆始于床以后。若房山之辽《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天庆八年),后列每次办经目录,每十卷为一帙,以《千字文》编号,虽为藏经目录之大观,然为所刻之经编目,非徒录其目者,是犹《唐石经》之后载十二经之目及其卷数字数也。其专刻书目者,如太原之《宋太宗书库记》(宋大中祥符四年)。杭县之《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元泰定元年),诸城之《密州重修庙学碑》(至正十年),皆列其目于碑之阴。其他如隆平之《程珪剏建书楼记》(大德八年),涿县之《涿州儒学藏书记》(至正十年)。琼山之《乾宁儒学置书记》(至正十一年),皆为记藏书之碑,不知其阴有无书目。凡此皆防藏书之散失,勒石以传之永久者也。

表章事迹诸文纪事之刻,文体实繁,记颂铭赞,无非为表章事迹而作。秦始皇东巡诸刻及汉以来山川祠庙诸刻,皆封禅嗣祀之文也。汉《裴岑纪功刻石》(永和二年)、唐《中兴颂》(大历六年)等,皆纪功之文也。汉《王稚子阙》(元兴元年)、《娄寿碑》(熹平三年)等,以及后世德政神道诸碑,皆述德之文也。《汉高朕修周公礼殿记》(初平五年)、《鄐君开褒斜道记》(永平六年)、《辛李二君造莋桥记》(延熹七年),以及后世兴学建寺造像造塔诸记,皆纪述工作之文也。自有石刻以来,此类表章事迹之作,实居什之八九,试检著录金石之目,可以知其概略矣。

文书 公牍文字,历代不同,皆各有其程式。秦二世于始皇刻石之后,具刻《元年诏书》,此为文书刻石之始。其后如汉安帝《赐豫州刺史冯焕诏》(元初六年)、《孔庙置百石卒史碑》(永兴元年)、《史晨祠孔庙奏铭》(建宁二年)、《闻熹长韩仁铭》(熹平四年)、《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光和二年)、《无极山碑》(光和四年)等,所载文书,或为天子下郡国,或为三公上天子,或为郡国上三公,或为郡国下属官,种种形式,犹可考见汉制之一班。唐宋时所刻,种类尤繁。天子之文书,曰诏,曰敕。如唐太宗《赠比干太师诏》(贞观十九年),太宗、高宗赠泰师,孔宣公两诏(武德九年及乾封元年),中宗《赐卢正道勅》(景龙元年),太宗《赐少林寺田勅》(开元十一年),玄宗《赐张九龄勅》(天宝元年),武后《还少林寺神王狮子勅》(天宝十四载),宋真宗加文宣王封号诏(大中祥符元年),徽宗《赐辟雍诏》(崇宁元年),高宗《籍田诏》(绍兴十六年),真宗《赐陈尧咨疏龙首渠勅》(大中祥符七年),《赐天庆观勅》(大中祥符八年)等,皆是也。其中如辟雍等诏,以及唐玄宗之《今长新诫》,宋太宗之《戒石铭》,殆为颁示天下之通敕、故所在县邑多有之。其自中书以下下行之文书,曰牒,曰剳子,曰帖,曰公据。如唐《奉先寺牒》(开元十年)、《会善寺戒坛牒》(大历二年)、宋《永兴军牒》(景祐元年)、《永兴军剳子》(景祐二年)、《方山昭化寺帖》(崇宁二年)、《戒香寺公据》(绍圣四年)等,皆是也。盖牒与剳子皆给自中书门下,或尚书省,或礼部,帖给自常平茶盐诸司,公据则给自所在官司也。金之牒较宋为多。凡寺院纳钱,即可给牒赐额。其制始于大定初,故大定一朝,此类之牒独多。元之诏敕,凡史臣代言者曰诏,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诸王太子谓之令旨,后妃公主谓之懿旨,如《玉清宫摹刻圣旨碑》(太祖十八年)、《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太宗七年)、《太清宫公主皇后懿旨碑》(太宗皇后称制四年)、《皇太后懿旨碑》(至顺二年)等,是也。其文多为语体,或蒙古文与汉文并列。其称制诏者,如《加封孔子》等制诏皆为通敕,天下郡邑多有之。公据又或称,如《磻溪谷长春观公据》(太宗十年)及《给碧洞子地土执照》(太宗十一年)等,是也。明清以来,此类石刻亦复不少,惜尚无搜采及之者。

墓志、墓莂 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䇷。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系之以铭,故又谓之墓志铭。其文亦所以表章事迹,与神道碑相类。然其石藏之圹中,以防陵谷之变迁,与神道碑立于墓前,与人以共见者,用意微有不同。其制始于东汉,《隶释》载《张宾公妻穿中文》(建初二年),即圹中之刻。清光绪末,峄县所出之《临为父作封记》(延熹六年),亦出自圹中,为后世墓志之权舆。同时孟津又出汉砖百余,皆志罪人之姓名、籍贯、刑罚及其年月,为丛葬罪人之志。其年号自永平至熹平凡历百余年。知志墓之风实始于东汉之初,历魏、晋、宋、齐、梁、陈皆有行之者。然其时立石有禁,故砖多石少。北朝魏齐之际,此风最盛。隋唐以后,遂著为典礼矣。晋石曩惟刘韬一石(无年月)见于著录(尚有太康三年房宣墓题字,实据刘韬题字伪造者)。近年洛阳新出者,有冯恭石椁题字(太康三年)、荀岳墓题字(元康五年)、荀岳石之两侧为其夫人刘氏墓题字(永安元年)、魏雏柩题字(元康八年)、张朗碑(永康元年),石尠墓题字、石定墓题字(并永嘉二年)。郑舒妻刘氏墓题字(无年月)。中惟张朗魏雏两刻为碑式,后系以铭,其余皆纪姓名、官阶、籍里及妻子之名氏,与后世谀墓之文不同。其名称或曰碑(张朗),或曰墓(荀岳、刘韬),或曰柩(魏雏),亦无墓志铭之称。其以墓志或墓志铭称者,实始于南北朝,南朝以《刘怀民墓志铭》(大明八年)为最先,北朝以《韩显宗墓志》(太和二十三年)为最先。南朝志石,曩之见于著录者,如宋《宗悫母刘夫人墓志》(大明二年)、《谢涛墓志》(大明七年)、《刘袭墓志》(秦始六年)、《张济女推儿墓志》(元徽元年),齐《海陵王墓志》(年月缺)、梁《萧敷夫妇两墓志》(并普通元年),今皆不存。所存者,惟近出之宋《刘怀民墓志》、齐《吕超静墓志》、梁《程虔墓志》(吕程两志年号并缺,近人考吕志为齐永明十一年,程志为梁太清三年)三石而已。北朝志石多于南朝,而近年所出更倍蓰于前人之所著录,其中尤以北魏元氏为多。盖洛阳之芒山,自古为丘墓之墟,而北魏陵寝多在其间,王侯贵族胥袝葬于此。嗜利之徒,私自发掘,时有所获。此事本无足奇,而求之过深者,往往疑为出自伪造,是诚武断之甚矣。隋墓志上承六朝,下开唐宋,其形制文体,渐成定式。唐墓志流传独多,式亦最备。宋墓志之数,不逮唐之十一,元又不逮宋之半。于此可以知风俗之奢俭矣。墓志之式,其初本无定例。有圭首似碑者,如晋之张朗、刘韬,北魏之韩显宗、李谋等石是。有为方版,而阴或侧并刻字者,如晋之荀岳、石尠,北魏之刁遵、李璧等石是。其有盖之制。殆始于北魏。最初不尽有题字,自延昌以后乃有之。北朝之志,有盖者不过十之一二,至隋而盛行,竟居十之七八。凡志铭之前无标题,而以“君讳某”起者,皆当有盖,故一失其盖,即无从知其姓氏矣。志文有书而未刻者,或为朱书,或为墨迹。此类墓志,大抵皆砖质也。释氏之葬多建塔,故又谓之塔铭。北朝尚少,仅北魏孙辽一刻,称浮图铭(孙辽别有一墓志,伪),且不为僧徒而为居士。魏惠猛法师(无年月)直称墓志,齐法懃禅师(太宁二年)无标题,隋惠云法师(开皇十四年)称墓。可见隋以前之僧,志墓者实不多见,至唐而其风最盛。标题亦不一,有称焚身塔者,亦有不称塔而曰方坟、石室、龛茔者,则又为变例矣。

墓莂者,买墓地之券,置之圹中者也。其券不皆为真券,如吴《浩宗墓券》(黄武四年)、晋《杨绍墓䇷》(太康五年)、《朱曼妻薛墓券》(咸康四年)、宋《王佛女墓券》(元嘉九年)、唐《乔进臣墓牒》(元和九年)、南汉《马二十四娘墓券》(大宝五年)、宋《朱近墓券》(绍兴元年),明《宋秀买墓地合同》(隆庆二年)、《李孟春买坟地券》(年月泐)等。其四至及证人皆虚无缥缈之词,为村巫之陋俗。其真券纪实者,仅有汉《武孟子男靡婴墓券)(建初六年)、《潘延寿墓䇷》(建宁元年)、《王君卿买地券》(建宁二年)、《孙成墓券》(建宁四年)、北魏《张神洛墓券》(正始四年)五种。惟唐《刘玄简墓券》(大中中)前所纪四至为实界,后所纪四至则为青龙白虎之属,是纪实而兼沿习俗者。此类墓券,或为石,或为砖。惟王君卿孙成用铅,靡婴用玉,永建四年券用铁,皆为希见之品。此外尚有载于墓志之后者,所见惟唐《徐府君刘夫人合袝铭》(大和九年)一石,亦为纪实之真券。

谱系 中国在宗法社会时代,氏族门阀,辨之极严,故《隋书·经籍志》列谱系于史部,郑樵《通志》列氏族于二十略。其见于石刻者,若唐《郭敬之家庙碑》(广德二年)。其阴列敬之男九人、孙十五人、曾孙三人,并详其官位。乐安孙氏石刻(元和四年)且列一家男妇老幼。宋元以来,刻石尤多。宋《石氏世表》(康定二年)、元《莱芜邹氏宗派图》(延祐二年)、《王氏世系图》(至正七年)等,皆于其本系宗支叙述详备。元时寺院之碑,往往于碑阴刻宗派图。古圣贤之谱系亦有刻石者,如绍兴孔庙之宣圣世系图,邹县孟庙之《邹国公续世系图记》,吴县至德庙之《泰伯世系图》,是也。此外尚有纪祖父生卒年月者,如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建武中),则为祠祀而设,非谱系之属也。

地图、界至 叶昌炽据唐《吴兴图经》为颜真卿所书,刻于石柱,以为唐时图经皆为刻石。是则地图之刻石,由来旧矣。今所存者,惟刘豫阜昌七年之《禹迹图》《华夷图》(当金天会十五年)两种。毕沅谓“所载山川,多与古合,是为宋以前相传之旧”。又有宋吕大防《长安志图》,佚而复出,且仅存残石数十片。吴县有《平江图》(无年月)、《地理图》(淳祐七年,与《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同刻),桂林有《修桂州城图》(无年月),皆为南宋时刻。金元时所刻者则有《绎山图》(大定十六年)、《尼山图记》(明昌六年)、《重修中岳庙图》(承安五年)、《崇国北寺地产图》(至元二十一年)、《扬州路学田图》(后至元五年)、《平昌寺地图记》(至正十五年)等,皆石之见存者。其石佚而仅存拓本者,惟《攈古录》载唐《洛京朝市之图》(元后至元三年)一刻。凡此之类,或图九州,或图郡邑,或图田地,其范围之广隘虽不同,而皆有资考证者也。

界至者,记疆界之四至也。《元和郡县图志》又称为八到。其俗自汉已然。上述之墓志,莫不有东西南北之界,但或言比,或言邸,或言极,或言至,为不同耳。汉《宋伯望刻石》所纪,皆经界之事。隋《始建县界碑》(大业四年)、宋《常熟县经界记》(嘉熙二年)、元《曲阜县历代地理沿革志》(至正十年),乃纪一县之界。唐《丰乐寺大界相碑》(永泰二年)、宋《保安院大界相碑》(景祐五年),即识寺院之界至者,释家谓之界相。若宋《栖岩寺四至记》(咸平二年)、金《鸿庆寺常住地土四至碑》(大定二十八年)、元《月华山林泉寺四至碑》(大德三年)等,则又不称界相而称四至。其以山为界者,则有唐《龙瑞宫山界至记》(无年月,贺知章撰)、宋《仰天山勅赐山场四至记》(元符三年)、金《灵岩山场界至图记》(天德三年)、元《张志贤修行记》后刻《本山四至》(至元九年)等。盖此类界至之碑,以山场寺院为最多也。

题咏题名 凡著名词宇及山水佳处,多有古人之题咏题名。或志景仰,或纪游踪。唐宋之后,作者尤夥。姓名事迹,往往可补志乘之阙,若整理而汇录之,皆治吏者考证之资也。

北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论经书诗》(永平四年)、《观海岛诗》、《登太基山诗》、《咏飞仙室诗》(并无年月)四种,为诗篇刻石之始。昔盛昱藏一残石,为《登百峰山诗》,碑侧有题名一行,只存官号而缺人名,亦为魏刻。北魏刻石只此,余无闻焉。唐宋以后,诗人辈出,名作如林,故见于石刻者,亦往往蔚为大观。如唐之《美原神泉诗》(垂拱四年)、《夏日游石淙诗》(久视元年),宋之《兴庆池禊宴诗》(庆历二年)、《石林亭唱和诗》(嘉祐七年)等,皆一时唱和之作。其单篇零叶见于碑阴或崖壁者,更指不胜屈。宋以后词始盛行,诗篇之外间有刻词,伹见于著录者仅十余种耳。

题名始于东汉。孝堂山石室有邵善君题名,曰“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韩敕造孔庙礼器碑阴》有项伯修题名,曰“熹平三年,左冯翊池阳项伯修来”,皆为亲履其地自题姓名者。孝山堂石室题名,据孙《录》所载,自汉至于唐初,凡十余则。题名汇于一处而又最早者,当莫过于此矣。唐时题名之风,较北朝为盛,宋元时尤多。今南北诸省,山巅水涯,随处皆是,尤以桂林诸山为最。方志及金石目录诸书所著录者,实不足以尽之。此类游客题名之外,尚有二种,亦皆有资考证者。一为官吏之题名,如《御史台精舍题名》(唐开元十一年)、《郎官石柱题名》(唐大中十二年)、《楚州官属题名》(唐自大和讫会昌)等,是也。一为科举题名,如绍兴县(宋大中祥符讫咸淳凡三碑)、滁县(宋绍兴十八年)、黔阳县(宋宝祐二年)、长安县(自齐阜昌讫金兴定)。大兴县(自元讫清)之《进士题名》,吴县(宋自绍兴至宝祐)、历城县(凡二碑,一元至正十年,一二十二年)之《乡试题名》等,皆是也。至若秦琅玡台刻石,唐《纪泰山铭》等之从臣题名,以及汉以后立碑造像之出钱人题名,则又为一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