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起源

一 起源

我国古代书籍,皆出于竹木之简牍。联系各简而编以丝纶或皮革,使成为册(或作策),以便讽诵。是为书籍最初之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即系皮革所编之册也。从后代之以缣帛,又其后代之以纸〔一〕,但皆出于钞写,讹脱自所难免。故自汉以来,传经者各有师说,章句颇有异同,各家之学,同时并立学官,致有十五博士(后汉无《庆氏礼》,为十四博士,说见后)。至后汉桓、灵之际,经籍去古久远,文字多谬,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熹平四年,乃诏蔡邕等正定文字,刊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于是诸儒晚学咸取正焉,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二〕,此为刊刻石经之始。以其为汉熹平中立,故后世称《汉石经》,或《熹平石经》(《后汉书·灵帝纪》系于熹平四年,而《水经注·谷水篇》言光和六年,或受诏在熹平,而刻成则光和年也)。其动机盖以书经传写,踳驳日多。又遭党锢之祸,经师名儒,禁锢诛戮,放废流亡,邪枉之徒,轻为奸利,私行金货,窜改今文,势非刊一定本不足以解此纠纷。时既不知有印刷术,则欲传之久远,固非刻石不为功。太学为博士传经之所,故立于太学门外。自正定文字始,而书丹,而刻石,其事不能立就。假定《水经注》光和六年之说无误,则历时九年,以底于成,亦是意中事。为校正异同,整齐画一,而兴此巨大工程,不得不谓为学术界之盛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