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经本

三 经本

后汉立五经博士十四:《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有严颜二家。诸家各以家法教授,故章句间有异同。石经之立,欲尽刻十四家之章句,其势有所不能,故以一家为主,而罗列诸家异同于各经之末。此《汉石经》之例也。今就其可以考见者胪举如下:

《易》,京氏。近出《周易》残石,表刻《家人》迄《小过》二十六卦,凡二十八行;里刻《系辞》下《文言》《说卦》,凡二十一行。《蹇》卦“大蹇朋来”之朋作崩,《困》卦“于臲卼”作“于㓷刽”,《说卦》“坎者水也”之坎作欿,与《释文》所举京本合(崩见《复卦》,欲见《坎卦》)。余前跋此石,定其本为京氏(见《北大图书部月刊》第一卷二期)。又《释文·系辞》下洗心条曰:“京、荀、虞、董、张、蜀才作先,石经同。”既于四家之中独举京氏,而又言石经与之同,是于上举诸证之外,又得一铁证矣。

《书》,欧阳。新出《书序》一石:第一行民字为《秦誓》篇末“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之民字,第二行广度二字(今本作光宅)为《尧典序》,第三行遂与二字为《汤誓序》,第四行堪饥二字下附一点为《西伯堪饥序》(今本作戡黎)、第五行以萁子三字为《洪范序》,第六行使召公三字为《召诰序》,第七行周公作君四字为《君奭序》,第八行《甫刑》二字为《甫刑序》(今本作《吕刑》),第九行同异二字或为校记。钱玄同以《汉书·艺文志》叙《今文尚书》之卷数,大小夏侯二家《经》及《章句》皆二十九卷,《解故》二十九篇;而欧阳则《经》三十二卷,《章句》三十一卷,卷数独多。又据《隶释》所录《石经尚书·盘庚》残字中下二篇之间空一字,以为《盘庚》确分三篇,则总数为三十一篇。益以此《序》则得三十二篇。《书序》不作训,故《章句》为三十一卷,《经》为三十二卷。据此以证汉石经《尚书》之为欧阳本。又引陈寿祺之“今文有序”十七证中之第十三证(原文引《后汉书·杨震传》震曾孙彪引《盘庚序》事),以为东汉习欧阳《尚书》者引《书序》,不但可证欧阳本有《序》,更可证有《序》之《汉石经尚书》之为欧阳本。其说是也。

《诗》,鲁。洪适见《郑风校记》中有斋韩字,断为叙二家之异同。今兹所出,《诗》为最多,《校记》中往往有齐言、韩言等字,与《公羊传》之颜氏言同,故断为《鲁诗》。

《仪礼》,大戴。最近洛阳出一《仪礼》残石,有篇题,曰“乡饮酒第十”。据贾公彦《疏》言大小戴篇次之异同:大戴本《乡饮酒》居第十;而小戴则同于刘向《别录》之次第,居第四,其第十为《特牲馈食礼》。以篇第考之,可决其为大戴也。

《春秋》,公羊。东汉惟公羊《春秋》立于学官。宋时出土,有传而无经。

《公羊》,严氏。洪适所录《公羊校记》一段有颜氏言及颜氏有无字。今兹所出,亦有颜氏字。是用严氏本之证也。

《论语》,鲁。《论语》有齐、鲁、古三家:《鲁论》廿篇,《齐论》廿二篇,《古论》廿一篇。洪适所录《论语》篇末有“凡廿篇万五千七百一□字”等字。是《鲁论》之篇数也。近出《尧曰篇》残石,“谓之有司”句下无《不知命》一章,与《释文》所称鲁本合,是《鲁论》之章句也。然《校记》中无齐、古字,而有盍、毛、包、周字。余昔跋《尧曰篇》残字,考为张禹之《张侯论》(见《国学季刊》一卷三号)。以包周(《释文序录》云:“禹以授成帝。后汉包咸、周氏并为《章句》,列于学官。”盍毛今不可考)所传乃张侯本也。《张侯论》在昔疑亦有《鲁论》之目。

以上各本,篇章之异同,亦有可得而言者:如《易》分上下经,而《彖象》不与《卦辞》《爻辞》相连;《十翼》中有《系辞》《文言》《说卦》《序卦》,知《易》之篇数,当为上下经及《十翼》为十二篇。《诗》之篇章与毛或异。篇之异者:《小雅》则《采芑》《车攻》《吉日》《白驹》四篇相次,《彤弓》《宾之初筵》相次;《大雅》则《旱麓》《灵台》《思齐》《皇矣》四篇相次,《生民》《既醉》《凫鹥》《民劳》四篇相次,《桑柔》《瞻卬》《假乐》三篇相次,《韩奕》《公刘》二篇相次。章之异者:《邶风·式微》首次二章先后互倒;《秦风·黄鸟》次章为三章;《小雅·楚茨》四章为五章,《都人士》无首章。《仪礼·乡饮酒》居第十,其篇第当如买《疏》所列:《士冠》第一,《士昏》第二,《士相见》第三,《士丧》第四,《既夕》第五,《士虞》第六,《特牲》第七,《少牢》第八,《有司彻》第九,《乡饮酒》第十,《乡射》第十一,《燕》第十二,《大射》第十三,《聘》第十四,《公食》第十五,《觐》第十六,《丧服》第十七。《春秋》闵公附庄公后,不提行,不书闵公字,当为十一篇。《论语·尧曰篇》无《不知命》一章,凡廿篇。至诸经文字之异同则不胜枚举,当别撰《校文》,非此篇所能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