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以《红楼梦》文本和《红楼梦》评点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经典文本的角度研讨《红楼梦》文本的多元化阐释空间在小说评点中的具体呈现。本书是笔者对之前《红楼梦》评点研究专题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在结合多年《红楼梦》阅读和思考后所作的一次尝试,并不要求全面,而是表达笔者具有侧重点的思考。
本书分别从《红楼梦》的创作和影响、《红楼梦》的文本细读、脂批对《红楼梦》的艺术化阐释、独具个性的各家评点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结合《红楼梦》的影响看,视其作为经典文本的影响空间和多元化阐释空间,然后深入作者背景探讨其创作机制,笔者认为家族文化的滋养和家道顿落的惨祸对于曹雪芹的创作从素材到心理、从具体表象到审美观照都有着深刻且无可替代的影响,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外因刺激下被塑造出来的。笔者又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细读阐释,尤其关注了女性群体,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故事与人物关系展现出的张力,做到在文本细读中对原作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在行文上追求美文性的赏析,可读性较强。对于文本的细读和赏析,也是为了展现《红楼梦》阐释空间的丰富多元性,从而更好地进入对于传统《红楼梦》评点的讨论,做好由鉴赏到学术研讨的结合。同时,这样的设置也是由小说评点的特质决定的。小说评点是为阐释文义而生的,任何批语都只有结合具体的文本时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小说评点所阐释的问题、得出的结论都与小说文本密不可分,“彼之理想要不出乎书中之理想耳,而于书外之理想无有也;彼之评论,仍不离乎书中之评论耳,而于书外之评论无有也”,无论《红楼梦》评点发展得如何精当充分,也跳不出文本的范围。因此,这种文本与批评独特的亲密关系使得《红楼梦》的文本与评点研究也势必紧密相关,互为桥梁。
随后,笔者分别以具有独特性的脂批和之后的《红楼梦》评点来讨论传统小说理论的独特个性问题,征引大量批语,同时也还是结合文本展开讨论。在脂批的研讨上专注于其文本阐释的艺术化特色,在之后的各家评点中则选择了各家不同的特点进行讨论,采取内外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
实际上,清末民初时期《红楼梦》评点已经逐渐式微,并开始被新兴的研究方法所取代。这个过程是理论发展更替的一种自然趋势,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红楼梦》评点,尤其是评点派得到的评价不高,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他的文章《重议评点派》中曾说到的:“评点派红学由于解放以来一直未受重视,甚至无形中还处于一种被全盘否定的地位,因此,人们对这一派的红学的观点和它的主要著作,已经十分陌生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改善。而脂批相对较受重视,但是更为人看重的还是其史料价值。汉学家浦安迪先生曾指出:“不少学人注重各部分脂砚斋抄本上的资料,但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揭开有关作者身世、创作过程、版本年代诸问题的新知识而已,很少认真着眼于脂评内容本身对于阐明小说原意的见解。”
笔者认为,《红楼梦》评点在《红楼梦》研究中曾经占据的位置不该被漠视,而且各家评点所阐释的丰富观点和独特理论框架更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了解。本书选取存于抄本之中的脂批以及脂批之后以120回刻本为底本的评点文字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在笔者前期的研讨中已经对《红楼梦》评点进行过大面积的搜罗和缕述,在这本书中则侧重于更深层的体悟,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在脂批方面,针对其艺术式阐释,寻绎评点家从个人能力出发,怎样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发掘出《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主要是从绘画理论、戏曲理论和传统作文之法这几条线索上进行讨论。评点派的情况相对复杂,据诸家著录的情况看,《红楼梦》评本的数量很多,流传分布不均,既有像王希廉评点那样传播较广的评本,也有从未刊刻过的私家评点。笔者仅选取了王伯沆、王希廉、黄小田、陈其泰四位评点家,从他们各自的特色入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红楼梦》评点各自的特色和共同传递的时代之思。
总之,本书是笔者多年《红楼梦》文本与评点研究沉淀所得,力图将文本及随文而生的评点以不同的方式再次结合起来,让当代读者对小说评点达成相对明晰的认识,也是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的尝试,希冀能有一二所得。
2021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