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法在小说评点中的泛滥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一开篇就点出了一系列文法,比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等。金圣叹重视对诸多技法的提炼和总结,认为这些文法都是“非他书所曾有”,甚至将这些文法提高到育人的高度,“人家子弟只胸中有了这些文法,他便《国策》《史记》等书都不肯释手看,《水浒传》有功于子弟不少”。现在看来,那些文法名称,只有个别确实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法固定了下来,如“横云断山法”“背面铺粉法”等,而其他大部分内容只是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发挥了作用,没有在小说评点领域获得广泛一致的接受认可。这样的结果可能和评点者对技法概念的提炼和总结比较随意有很大关系,所以小说评点的历史中出现的那些花样百出的文法名称,有很多是经不起琢磨的。
从较为深远的背景来看,小说评点注重文法研讨与宋代以来古文评点的传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正如谭帆在《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中所分析的,宋代古文评点的特点之一是“文本精细分析的根本用意在于揣摩古人作文之法”[53]。如吕祖谦《古文关键》有云:“文字一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54]《文章轨范》《崇文古诀》等古文评点多有这类揣摩行文方法的批评。但金圣叹为代表的这种大量推出文法的做法,其近源则来自广受诟病的八股文及其文评,不少研究者指出金圣叹的这种做法只是在机械地追求形式,明显受到了八股时文风气的影响。胡适认为:“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鲁迅更认为金圣叹评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这余荫,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求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55]。朱自清在《中国文评流别述略》中说:“他(金圣叹)评《水浒传》还有什么草蛇灰线法等。这种观念大约从八股文来。”[56]朱自清对八股选家的做法非常反感,他认为“明朝以来,读书人全靠八股文猎取功名;他们用不着多读书,只消拿几种选本加以揣摩,便什么都有了。所以选本风行一时;大家脑子里有的是文章,而切实地做学问的却少。八股文选本风行以后,别种文体的选本也多起来;取材的标准以至评语圈点,大都受八股文的影响。空疏俗滥,辗转流传”[57]。虽然这里谈的是八股对明清文学选本的影响,但亦可推想至小说评点领域。
金圣叹重视文法的方法也许确实受到了当时社会追捧八股的影响,但八股文的影响却未必全然一无是处。首先,八股文本身是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流行的众多文体的一种,本身并不具有好坏的分别,启功先生就说“‘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可言”[58]。周作人有一篇颇具反讽意味的《论八股文》,此文的目的还在揭露时弊、警醒世人,他强调八股文带有的腐败气息和奴隶性,也不否定它已然死去的结局,不过也承认八股在中国文学文体流变过程中的渊源关系,“八股文生于宋,至明而少长,至清而大成,实行散文的骈文化,结果造成一种比六朝的骈文还要圆熟的散文诗”[59]。其次,八股文虽然在内容上迂腐古板,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但其在作文方法上的讲究精致确实具有典范性作用。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股、收结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复杂而程式化的逻辑关系,讲究起承转合,正是这种对于文章各段落之间内在关系的重视使得作文方法的讨论成为八股文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章学诚强调“时文体卑而法密”,提出八股文虽为文人进身的工具,但其自身的法度是有可取之处的。清人高塘在《论文集钞·杂条》中说“‘古文气息,时文法脉’二语,乃不易之论”[60],也是在讲与古文相比,时文八股的特点是讲究法度和脉络格套。
具体到脂批来说,比如研究者一再提到的“草蛇灰线”,就是明人张溥在讲解八股文法时谈到的,“中比当知起承转合之法。几句起,几句承,几句转,几句合,此章法也,毫不可紊。旧多立柱,今则不然。然不旧部俗,柱亦何伤?但遣词各亦联络照应,须如灰中线,路里草蛇踪,默默相应可也”[61]。对这一技法的阐释在金圣叹评点中即得到重视,“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岗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脂批对此名称则进行了更多层次的借用活用,有些地方“草蛇灰线”简单地指通过一些细微而具有先兆性的事物或情节预示后来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所谓伏线千里。如第二十二回,元妃制灯谜,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人都猜中了,脂批云“此处透出探春,正是草蛇灰线,后文方不突然”。此回随后即有探春作灯谜的情节,谜面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为风筝,此灯谜从谜面到谜底都散发着不祥气息,预示着探春最终远嫁难归的悲剧结局。再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回后总评为“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也有的地方,“草蛇灰线”演绎出另外的含义,用来形容以细微而具有连续性的笔墨描绘事物或人物。如随宝玉一起来到人世的通灵宝玉在小说第二回即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出来,随后在描写宝玉外貌的文字中都不忘提及,甚至在第三回还上演了“宝玉砸玉”的重头戏,不过直到第八回才透过宝钗的眼睛详细描绘了通灵玉的真面目:“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甲戌本批语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第二十六回借小丫鬟佳蕙之口说出“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脂批云“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这样的说法其实还是用来表现小说对于黛玉体弱的不断点染。总之,“草蛇灰线”在脂批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使用得也很灵活自如,八股虽然死了,但它的某些部分仍然活在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
笔者在此不想将话题扯得太远,想说的是,事情都有利弊两面,不该一味强调一面,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端看其应用得是否适度。八股是文人进身的技能,历代读书人浸淫其中,双方形成了一种渗入骨髓的亲密关系,文人的才智与精力都消耗在起承转合的游戏中是一种悲哀的浪费,但也造就了八股文法的精致细腻,因此,用成熟的八股文法解说阐释欠缺理论支持的新兴小说可算是一种自然而合理的趋势。如果是恰如其分地借鉴和学习,那么,即使脂批吸收了八股的内容,即使大量总结文法的模式本身就源自八股文评,依然值得研究者去认真鉴别考察,无论如何,脂批中的“草蛇灰线”作为对《红楼梦》千里伏线等独特叙述模式的一种总结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且,虽然金圣叹重视文法的模式受到了八股文风的影响,但毕竟小说评点是截然不同的领域,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同,脱离了科场拼搏的功利目的和陈腐观念,文法的总结和整理未尝不是小说评点突破理论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不管金圣叹是否在实际做法中将八股的流毒带入了小说评点,笔者认为,这种大量提炼文法名称的方式能够以简短的语言总结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思路,为评点者增大话语信息容量、提升理论品质提供了可能。这种方式为大部分小说评点者所沿用,凡评点小说,评点者们都要根据自己评点的作品,或借鉴前人或自起炉灶,形成融汇于自身评点体系之内的一套文法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