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与《红楼梦》文本的呼应
脂批不仅因为评点者与作者的特殊关系而变得独特,单就其理论水准来看,脂批在同类评点中依然具有竞争力。事实胜于雄辩,笔者由脂批中撷取几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问题。
从小说的结构来说,小说谋篇布局中笔墨的繁与省,是衡量作者叙述功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传统小说评点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金圣叹在总结《水浒传》文法时也说“有极不省法”“有极省法”。脂批也有很多批语谈及,而且看重布局意图中所表现出的技巧成分。小说的第四回实际上是过渡性的一个章节,其内容与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主要场景关系疏远,但这一回承担的任务并不简单,需要交代即将出场的薛家人物以及不少背景资料,这些内容琐细烦冗又必不可少,在流畅讲故事的同时既要兼顾传达信息,还要让故事自然地与后文衔接,并且还要和整部小说的笔调协调。脂批深刻体会作者的用心,突出分析本回在简省文笔中附加大量信息的特点,称之为“省中实”。四大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及英莲的遭遇等繁复的内容,最终都借门子之口告诉了读者,以求得条理清晰、线索分明。王府本批语云“作者要容貌势力,要说情,要语幻,又要说小人之居心,豪强之脱大,了结前文旧案,铺设后文根基,点明英莲,收绪宝钗等等诸色:只借先之沙弥,今日门子之口层层绪来。真是大悲菩萨,千手千眼一时转动,毫无遗露。可见具大光明者,故无难事,诚然”[8]。贾雨村听了门子详述薛蟠、冯渊、英莲三人之间的纠葛后,评定薛蟠肯定是“姬妾众多,淫佚无度”,而冯渊与英莲却“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实际简单介绍了薛蟠、冯渊、英莲三人的姻缘纠缠故事,也概括了薛蟠的素日行径以及英莲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甲戌本批语“使雨村一评,方补足上半回之题目。所谓此书有繁处愈繁,省中愈省;又有不怕繁中繁,只要繁中虚;不畏省中省,只要省中实。此则省中实也”。此回上半回题目为“薄命女偏逢薄命郎”,随后,作者借贾雨村胡乱判断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引出了对薛家的介绍,不仅确定了薛家母子三人的性格基调,而且也写了薛家人随后的去向,“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这样正式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薛宝钗,也使故事向后发展并迅速与小说故事描述的主要场景——贾府衔接起来。甲戌本批语认为“盖宝钗一家不得不细写者。若另起头绪,则文字死板,故仍只借雨村一人穿插出阿呆兄人命一事,且又带叙出英莲一向之行踪,并以后之归结,……”。
在人物塑造的讨论上,脂批建立在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中国小说传统理论思路之上。脂批承袭了前人评点的传统,其对情理观的总结堪称经典。只要看对重点人物的鉴赏评论文字,依然可以感受到脂批对人物理解的深入和丰富。己卯本批语: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作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作甚,其囫囵不解之作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
王府本批语:
若知宝玉真性情者当留心此回。其与袭人何等留连,其于画美人事何等古怪,其遇茗烟事何等怜惜,其于黛玉何等保护。再袭人之痴忠,画人之惹事,茗烟之屈奉,黛玉之痴情,千态万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生之象,无微不至。真画出一个上乘智慧之人,入于魔而不悟,甘心堕落。且影出诸魔之神通,亦非泛泛,有势不能轻登彼岸之形。凡我众生掩卷自思,或于身心少有补益。
从叙事的方式或者文法角度来说,脂批非常注重总结《红楼梦》叙事的独特方式。比如,对于某些故事段落的截断方式,脂批认为,利用“石头”的受限视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距离落差和简洁效果。秦钟与智能的私情被宝玉撞见,宝玉玩笑说要晚上“再细细的算账”,但最终如何“算账”,小说却以“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一笔带过,甲戌本批语认为“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具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故特用二三件隐事,借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又如,在故事主体与次要内容的关系处理方面,脂批认为小说情节在平衡中追求虚实正闲的呼应和转换。小说第五回开头没有接续上回描写刚到的薛家母子反而回头描写宝玉、黛玉的日常相处模式,甲戌眉批云:“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此回若仍绪写,则将二玉高搁矣,故急转笔仍归至黛玉,使荣府正文方不至于冷落也。”随后又接叙宝钗加入后三人之间的纠葛,甲戌本又有批语云:“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再有,对于情节组织安排的评价,脂批则看到其中独特的节奏把握。从“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到“魇魔法姊弟逢五鬼”这一段情节,内容紧凑又紧张,甲戌本批语:“自黛玉看书起分三段写来,真无容针之空。如夏日乌云四起,疾闪长雷不绝,不知雨落何时。忽然霹雳一声,倾盆大注,何快如之,何乐如之,其令人宁不叫绝。”第六十回,贾府下人间由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等几件东西引发了一场场的纷争,冲突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有正本回前批:“前回叙蔷薇硝嘎然便住,至此回方结过蔷薇案。接笔转出玫瑰露,引起茯苓霜,又嘎然便住。著彼如苍鹰搏兔,青狮戏球,不肯下一死爪,绝世妙文。”有正本回末批又云:“以硝出粉是正笔,以霜陪露是衬笔。前必用茉莉粉才能勾起争端,后不用茯苓霜亦必败露马脚。须知有此一衬,文势方不径直,方不寂寞。宝光四映,奇彩缤纷。”
从发散性思考方面来看,脂批颇有不少涉笔成趣的评语点缀,虽然并不是关系重大的理论分析,却非常具有启发性。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误闯入宝玉的卧室还在床上酣睡,搞得满屋“酒屁臭气”,幸亏袭人及时赶来,并且息事宁人地将这件事遮掩过去了,宝玉终究浑然不觉。庚辰本回前总批“岂似玉兄日享洪福,竟至无以复加而不自知。故老妪眠其床,卧其席,酒屁熏其屋,却被人遮过,则仍用其床其席其屋。亦作者特为转眼不知身后事写来作戒,纨绔公子可不慎哉”。再如,贾母因极有兴头才到宁府看戏,不过到晌午也就回去歇息了,甲戌本批语对这种笔法非常欣赏,“叙事有法,若只管写看戏,便是一无见世面之暴发贫婆矣。写随便二字,兴高则往,兴败则回,方是世代封君正传。且高兴二字,又可生出多少文章来”。
更有不少的批语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力和音乐美感。比如,鸳鸯因为被贾赦逼婚而躲入大观园中,也因此与平儿、袭人这两位相好的姐妹深入畅谈。庚辰本批语:“随笔带出妙景。正愁园中草木黄落,不想看此一句,便恍如置身于千霞万锦,绛雪红霜之中矣”,“余按此一算,亦是十二钗,真镜中花,水中月,云中豹,林中之鸟,穴中之鼠,无数可考,无人可指,有迹可追,有形可据,九曲八折,远响近影,迷离烟灼,纵横隐现,千奇百怪,眩目移神,现千手千眼大游戏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