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黛玉的忧愁自苦

三、放风筝:黛玉的忧愁自苦

放风筝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风筝最初是竹子材质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出现了纸做的风筝。古代的风筝曾经有测量、传信等实用的功用。在五代时期因为用丝条或者竹笛作为响器,风吹声鸣,因此而得名“风筝”,唐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游戏的玩具。后世的风筝发展出各类品种,甚至还形成了以放风筝进行竞赛的活动。一般晴朗的春日是最适合放风筝的,这个游戏我们较为常见且熟悉,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有放风筝的习惯。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小说后半部分了,写了一次放风筝的活动,这次放风筝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黛玉放晦气。旧时迷信,放风筝时故意剪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先是别人的风筝落到了窗外,引起黛玉等人也要放风筝,“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一时众人都拿来各式各样的风筝放起在半空中。

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的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顾念不放,等我放。”“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从小说字里行间的内容来看,林黛玉的身体不好,自会吃饭就开始吃药,因为父母早丧、心思敏感常常自伤身世,失眠流泪都是她的常态,后期演变成咳疾,最后应该是死于肺结核之类的疾病,所以她的短暂的生命经常笼罩在疾病的困扰和忧伤的情绪之中。我们不看太远的地方,只在第七十回,这一回写到的黛玉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比较衰弱。这一回其实主要写了两次诗社,“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我们知道,《红楼梦》是非常善于用诗词来预示人物命运、渲染人物性格的,那这一回中的诗词作用主要还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桃花行》的主角显然是林黛玉自己。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完竟然滚下泪来,宝琴逗他此诗是自己所作,宝玉一语点破:“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柳絮词虽然不如薛宝钗的《临江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出名,但亦获评“缠绵悲戚”,浓浓的生命没有依托、人生没有的着落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可见黛玉的悲戚情绪是贯穿在骨血之中的,而她的性格与孱弱的身体互为因果,互相催动,令人担忧。这里特别写黛玉放风筝放晦气,大家又都让她先放,尤其是李纨的一番话、紫鹃的体贴,其实透露了家中上下人等对黛玉健康一致的深深忧虑,也透露着小说后半部逐渐走向悲剧的萧索气氛的一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