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与“莲叶羹”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段著名的情节,第三十三回,宝玉因为“游荡优伶、淫逼母婢”的罪名被贾政痛责重伤。在外游荡优伶,主要指的是宝玉结交蒋玉菡,并且私赠信物,引起了忠顺王的不满,以致派长史到贾府对贾政施压,令贾政惊怒不已;在内则是宝玉与王夫人的婢女金钏亲昵调笑被王夫人窥破,王夫人怒而驱逐金钏,烈性的金钏跳井身亡。贾环又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向贾政告发,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贾政因此下狠手打了宝玉三四十板子,打得宝玉当时就动弹不得了,而且贾政盛怒之下声称“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终于引来王夫人、贾母先后哭劝,甚至让贾母痛斥贾政,说出“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如此决绝的话来。荣国府家宅内由此一场大乱,看似号称昭穆有序的诗礼之家,父子、母子、嫡庶、主仆之间的矛盾在这场风波中乍然一现,让我们看到了平静和睦生活之下潜藏的波涛暗涌。
不过,宝玉挨打后反而因祸得福,因为他挨打受伤所以名正言顺地被贾母护在内宅,不用见人,不用读书,不用被贾政日日教训。而且,贾母等人每日看望问候,疼爱更胜往昔,宝玉可说是心满意足。一天,宝玉对着贾母等人就提出想吃莲叶羹。莲叶羹,顾名思义,是一道汤菜,在贾府众多的珍馐美味中本来并不起眼,只因为宝玉特别点名要吃,所以一下子就脱颖而出了,不由让我们好奇这道莲叶羹有什么特殊之处,能让宝玉如此念念不忘。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宝玉想起以前吃过的一种“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好喝,于是贾母马上催着凤姐去给张罗。凤姐也是不敢怠慢,马上寻找做汤用的模具,可惜贾府家大物杂,找了厨房找茶房均不见踪迹,后来还是管金银器皿的人送来了。做汤的这套模具正是这个汤精华所在,这道汤的构思新巧就在于此。“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造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凤姐不等人说话就卖弄地介绍起此汤的来历做法:“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他了。”凤姐说得轻描淡写,但可以想见,以贾府饮食的精致程度,无论是用来印成荷叶莲蓬的面,还是上好的高汤,一定都不是凡品,肯定要大费周章,尤其凤姐还强调这道菜是旧年备膳用的,一方面暗暗地彰显了贾家的荣耀,贾家当年是曾经接过驾的,“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一方面也自然凸显了这道菜的金贵不凡了。在饮食上花费如此心思,实在令人咂舌,就连经多见广的薛姨妈也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薛家虽为皇商之家,见惯了富贵,但在权势底蕴上还要低贾家一筹,因此薛姨妈的惊叹和赞美也并不全是虚客套。
莲叶羹做好了,作者没有盘桓于羹汤具体的滋味,反而在宝玉喝汤的过程中铺叙了一段小故事,即回目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这段故事其实与前面的金钏投井、宝玉挨打是相互勾连的。莲叶羹做好了,王夫人看到金钏的妹妹玉钏正好在侧,就让她给宝玉送汤去,丝毫没考虑玉钏的情绪,没考虑她的姐姐金钏刚刚因为宝玉的缘故而断送了性命。姐姐身死,妹妹还要伺候,甚至没权利表现悲伤或不满,这就是为奴的悲哀。玉钏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只能依照王夫人的命令行事,给宝玉去送汤,但终究无法做出欢喜之态,“满面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宝玉此时的心思已经不在吃食上,因为对玉钏心存愧疚,所以打叠起全副心神讨好玉钏,他一味服低做小,终于哄得玉钏亲自尝了尝汤,又伺候着喝汤。两人还因为与傅家打发来探望的婆子说话而失了默契,结果玉钏手里的汤碗翻在了宝玉手上,宝玉不觉自己烫了,倒赶着问玉钏疼不疼。这一幕被傅家婆子看在眼里,又是宝玉的一段痴人笑谈。
后文交代,玉钏与宝玉的关系终究是无法修复的,二人之间横亘的金钏之死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玉钏在姐姐祭日偷偷掉泪,见到宝玉也不搭理,再多的安慰小心也无动于衷。宝玉也在这天偷偷祭奠了金钏,也真心期望抚慰伤心的玉钏,期望求得玉钏的原谅。可是他又怎能左右玉钏的所思所想,姐姐的惨死,又怎能说原谅就原谅。宝玉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力量的弱小,他虽有一片痴心,却并不能保护身边的女孩子,甚至年少的荒唐轻狂反过来还对她们造成了伤害,但他还是太年轻,太容易忘记,太轻易原谅,他迫切想要求得玉钏原谅的心情其实也反映了他自己一种急于忏悔急于解脱的心情。金钏的死只是个开端,在贾宝玉以后的人生中还将有更多次伤痛来令他领悟与成长。玉钏的不原谅以及玉钏的存在本身,时时提示着宝玉曾经的过失,在那清甜的夏日莲叶羹汤中掺入了难言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