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沆对王希廉评语的评点

第一节 王伯沆对王希廉评语的评点

王伯沆[1],名瀣,字伯沆,一字伯谦,号无想居士,晚号冬饮,室名冬饮庐,又因教授《四书》得名王四书。祖籍江苏溧水,长期居住江苏南京,撰述往往自署溧水王瀣。清末一度为上海某局编书,先后任南京陆师学堂、两江师范学堂教习。辛亥革命以后,任职南京图书馆。1914年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后病逝于南京。王伯沆一生治学严谨,对宋明理学造诣尤深。编著有《读四书私记》《经略台湾事纂》《清四家词选》等。王伯沆的《红楼梦》评点是辛亥革命以后的《红楼梦》评点中成就较大的一家。王伯沆从1914年开始评点《红楼梦》,直到1938年才完成工作,前后持续24年,共评点5次,分别用朱笔、黄笔、绿笔、墨笔和紫笔,批语总计12387条,批语外还用五色笔对原文进行了圈点。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201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王伯沆批校〈红楼梦〉》。关于王伯沆的研究文章数量并不算多,主要有《王伯沆先生与太谷学派传人》[2]《太谷学派与〈红楼梦〉》[3]等,其中着眼其《红楼梦》评点的主要有《论王伯沆和他的〈红楼梦〉批校》[4]《论王伯沆评批〈红楼梦〉之“运诗词意入白话”》[5]等。

王伯沆评点的底本是王希廉评点的双清仙馆本,缘于此,王伯沆在评点《红楼梦》本身文字的同时,也对文末的王希廉评语多有议论,形成了批评之批评的有趣现象,也可称为王伯沆评点的一大特色。而王希廉的评点在后世的众多《红楼梦》评点中无疑是相对突出的,尤其对《红楼梦》结构布局的充满大局观的评点,历来受到推崇。这点从三家评本等各种依托王希廉评点的众多版本的涌现以及畅销就能得到证明,王、姚合评,王、张、姚三家评以及王希廉、蝶芗仙史合评占据了《红楼梦》刻本的大部分,吴克岐辑《忏玉楼丛书提要》提到上海广百宋斋排印的王姚合评《增评补图石头记》时还指出“逮此本出现而诸本几废矣”[6]。王伯沆作为一位较晚近但同样学养渊博的评点家,在阅读和评价王希廉的评点时,他的看法和接受角度又与普通读者有很大不同,本书以王伯沆评价王希廉评的角度为切入点,从评家共鸣、专家对话、读者趣味三个方面来对王伯沆评点中这部分独特的评语进行考察,以期求得对王伯沆评点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