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心事与“吃茶”

二、黛玉心事与“吃茶”

我在这里所说的“黛玉心事”主要是指她与宝玉之间的私相爱恋。黛玉与宝玉自小耳鬓厮磨、青梅竹马,二人之间早存着一段心事,所以每每互相试探,由此生出了很多计较争吵,生成些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而黛玉心事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多心哭泣。黛玉的善哭已经成为她的一个标签,甚至因此得名“潇湘妃子”。小说第三回,黛玉初见宝玉,就因惹宝玉发狂砸玉而内疚哭泣,袭人劝慰道:“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 这一段有王府夹批云:“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又云:“‘月上窗纱人到阶,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竟(境)先到矣。”批语中嵌入的这句韵语放在此处意思非常显明,就是指出小说作者对于黛玉哭泣的描写是有设计的,这一次是一个引子,后文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推进。如果说木石前盟的还泪之约为黛玉此生的“自泪不干”做了先导,是“窗上影儿”,那么黛玉的这次哭泣作为小说中无数次哭泣的开始,也是“窗上影儿”,为她日后的善哭作引。袭人劝黛玉不要“多心”,而黛玉以后的种种伤心流泪正由“多心”而起,尤其是在她与宝玉的情感纠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正是因为她对自己与宝玉的爱情的不确定,对二人未来的忧虑才使她常年泪水涟涟。宝玉曾一语道破:“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此后黛玉的频繁流泪,皆没有跳脱暗自神伤、多思多虑的模式。

黛玉的心事又不是贾宝玉能给她完全开解的,她看不到爱情的未来,与自己的身世处境有莫大关系。黛玉父母早丧,又寄人篱下,没有母亲为她主张婚姻,贾府的女性长辈如果不主动张罗,她是不能自主婚姻的。偏偏这些所谓的亲人长辈并没有人真心为黛玉着想,黛玉根本找不到可靠又有实力的长辈为她出头做主,她的万千思虑甚至都不敢让人知道,因此,敏感多思又充满爱情渴望的黛玉更加自怨自苦,有口难言。薛姨妈曾经当着宝钗、黛玉的面,半开玩笑地说过不如将林黛玉定给贾宝玉,这样是“四角俱全”的好事,可惜这样的试探话语当不得真,薛姨妈终究更要为自己的女儿打算,并不可靠。紫鹃曾一语道破林黛玉的窘境:“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其实,就连最疼爱黛玉的贾母也不会任由黛玉有自主恋爱的想法,后文黛玉的心事被窥破,重病垂危,贾母就说:“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言下之意,就是要放弃黛玉了。可见,黛玉是处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纠缠烦恼正应了贾母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一次次的口角哭闹既恼人又甜蜜,二人一时吵一时好的态度也早泄露了恋爱的秘密。第二十五回,凤姐、李纨以及大观园中的女孩都到怡红院探望宝玉,凤姐问起来送给大家的暹罗进贡的茶叶味道如何,众人均不大喜爱,宝钗认为“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觉得“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唯独黛玉说“吃着好”。暹罗是泰国古名,也是产茶之国,贾家女眷享用的贡茶,品质自然又不是寻常进口茶可以比拟的,这从侧面烘托了贾府的荣宠尊贵。暹罗茶叶品种制作类似于绿茶,由此推想口味应较为清淡,正适合生长于姑苏、体质柔弱的黛玉。由此,凤姐便说会给黛玉再送些,不过有一件事求她。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还指着宝玉笑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至少从宋代起,男方婚娶下聘叫作“下茶”“定茶”,女方接受了茶礼,就叫“吃茶”“受茶”,表示定了这门亲事,“吃了谁家的茶就是谁家的人”。聘礼中大多真的有茶,那么为什么会把吃茶作为定亲的代称呢?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解释得颇清楚:“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意。”寄寓着从一而终、白头到老和必定有子等吉祥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不但定亲时要有茶,婚礼上还要喝“和合茶”,并向父母长辈敬茶,都是取茶的吉祥之意。向父母长辈敬茶的习俗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的婚礼习俗中。

这习俗的形成跟茶的种植方式有关。古人受栽培水平限制,一般不采用移植,而用茶籽播种。陆羽《茶经》中写道:“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唐末至五代时,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详细记录了栽种方法:“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颗籽,盖土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明人陈耀文在《天中记》也记载:“凡种茶必下子,移植则不生。”在现代,茶的种植水平提高了,已经没有了不可移植的特点,“吃茶”是定亲的意思也消失了,但作为清雅得体的礼物依然广受欢迎。

凤姐正是借用了“吃茶”的双重意思取笑黛玉,一方面林黛玉确实喝了她送的茶,一方面即是吃茶与定亲约定俗成的通用之意,玩笑着让黛玉嫁给宝玉。凤姐的这番话似乎是玩笑不能当真,为博众人一乐,而大家又都知道,凤姐极得贾母爱重,与姨母王夫人更是一体,她的这些话似乎是隐含着某种上层意志,模模糊糊,令人捉摸不透,不禁让人心生期盼。众人免不了一番打趣诙谐,黛玉红了脸,含羞避走,宝玉偏要留黛玉,却只拉着她的袖子,嘻嘻笑,心中有话说不出,当时的场景非常欢乐,想来此时二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欣喜的期待,想着顺水推舟就此让“吃茶”的玩笑成真。可惜,最终心知肚明的长辈们并没有成全这对有情人,宝黛之间最终并没有如凤姐所说那般成就美满姻缘,宝黛二人的结局就是阴阳两隔终生遗憾,当年这段“吃茶”的小典故只能成为甜蜜而无望的回忆。

其实,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栊翠庵饮茶”一段内容更丰富也更经典,无论饮茶之道还是茶具用水,都集中反映了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但是我却总是更爱黛玉“吃茶”这个小片段,大概也是为着这一段记载了宝黛二人那份曾经的甜蜜与希望,让我心生欢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