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点者的身份

一、评点者的身份

虽然带脂批的抄本没有刊刻,流传范围很小,问世后的影响远没有之后涌现的在刻本上的《红楼梦》评点诸如王希廉评点、张新之评点那样巨大,但是脂批的价值在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红学研究中一直备受推崇。冯其庸先生认为:“脂砚斋不仅仅是因为他参与过《石头记》的写作和修改而显得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是《石头记》最早的评论者,而且他最知作者的底里。”[1]这句话道出了脂批与其他小说评点的不同之处,即评点者与作者之间亲近的关系而带来的化学效应。评点者与作者具有如此特殊的关系,在批语中保留了如此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且作品与评点文字都达到如此规模,这样的成就在中国小说评点的历史中确实难觅对手:“一芹一脂”的佳话堪称绝唱。

《红楼梦》抄本批语后的署名有不少种,包括脂砚、畸笏、梅溪、松斋等,“所谓‘脂砚斋评本’,它的内容相当地复杂,文字并非都出脂砚斋手”[2],由此可见,其实脂批并不专指脂砚斋一人的批语,而是一个评点者群体的评语集合,在内容、观点、立场、口气等方面存在个体性差别,但因为这些评语都共处于早期抄本中而且评点者之间也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种种特殊的因素促成了这些批语集合能够达成默契的融合,因此,一般来说,研究者还是将脂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关于脂批的评点者,有很多种说法:胡适先生认为“脂砚斋是同雪芹很亲近的,同雪芹弟兄都很相熟。我并且疑心他是雪芹同族的亲属”,“他大概是雪芹的嫡堂弟兄或从堂弟兄,——也许是曹颙或曹颀的儿子。松斋似是他的表字,脂砚斋是他的别号”[3]。在《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一文中,胡适又改变观点认为:“我相信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4]俞平伯认为:“脂砚斋虽至今不能断定为何人,但‘脂评’里有部分的批注,看它的情形口吻,大概是作者自己做的”,但是,又指出脂批中有小说作者的手笔并不等于脂砚斋就是作者本人,“甚至有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是曹雪芹”。至于其他署名批者,俞平伯也谈到,梅溪“可能是雪芹的弟弟棠村”,畸笏叟“可能是老辈,比雪芹行辈要尊”。周汝昌认为对《红楼梦》屡次进行评点的主要人物实际上只有脂砚斋一个人,“畸笏”只是脂砚斋壬午年后起用的又一号而已,“此人既称‘脂砚斋’,当然是‘用胭脂研汁写字’的意思,单看此一斋名取义,已不难明白:以胭脂而和之于笔砚,分明是个女子的别号”,因此又有了一种猜测,“我疑心这位脂砚,莫非即是书中之湘云的艺术原型吧”[5],脂砚与雪芹即为现实中的夫妻。吴世昌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脂砚呼曹寅长女(书中‘元春’)为‘先姊’,而雪芹为曹寅之孙,则脂砚是雪芹的叔辈”,宝玉即以少年时代的脂砚为模特,而且进一步推论“脂砚斋是曹宣第四子,名硕,字竹磵”[6]

这些观点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后来的研究者所提出的观点大多没有跳出几位前辈划定的圈子,但是众说纷纭的说法都不能算作最终的定论,对于脂砚斋等评点者的身份至今不能得出确切的认识。也许在这一领域,只有更有价值更确切的新材料的出现才能带动重大学术突破的产生。尽管如此,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研究者还是基本认同脂砚斋等评点者与小说作者的关系比较亲密,他们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圈子,对于作者以及小说创作的情况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甚至对小说的创作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孙逊在《红楼梦脂评初探》中所说:“从评者与作者的亲密关系、两人在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密切合作来看,它也应该作为文学创作的一段佳话载入我国文学发展的史册。”[7]也就是说,这些评点者与小说作者和小说创作的特殊关系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