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热中写冷的谶语

五、灯谜:热中写冷的谶语

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先秦的隐语、汉魏六朝离合以及隋唐谜语等几个发展阶段。《世说新语》有记载,杨修和曹操见曹娥碑,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猜出为“绝妙好辞”,被后世推为“文义谜之宗”。刘勰《文心雕龙》中给谜下了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至南宋时形成灯谜,《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明清时灯谜已经非常流行,《燕京杂记》云:“初二至十六开琉璃厂,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及词曲,非学问渊深者弗中。”灯谜按谜题种类可以分为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化学、物理和医学等,破解方法也有。可难可易,可雅可俗,灯谜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专门细写猜灯谜。元妃送来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让大家制灯谜。灯谜送入宫中,元春让太监传话出来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听了,都来看他作的什么,写道:“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贾环只得告诉太监:“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这里个别提出贾环先来一说,他是个卑劣猥琐的人物,才学也不高,所以作者为他写的诗也非常拙劣,并不是作者写不出好诗,而是为了配合人物形象。而这种为人物特制诗词的功夫并不比自己写几首好诗来得容易,要逼真地模仿不同的口气,变换不同的性格修养,甚至还要故意把诗写得毛病百出,其实是对作者创作能力、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的一大考验。

而其余众人的谜语则寓意更深,对小说的结局以及人物自身的命运都有预示。

因贾政在座,众人拘谨且长坐无聊,于是贾母提议猜谜。贾母的谜面为“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猜中为荔枝。脂批“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

贾政说一个谜给贾母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宝玉告诉贾母谜底是砚台。有言必应,砚台谐音“验”,寓意贾母等人所作谜语皆能应验。

又看贾家众姊妹所作谜语。元春灯谜为:“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道:“这是炮竹嘎。”前两句写元春声势煊赫,后两句喻其昙花一现,是元春得宠与短寿的一生写照。

迎春灯谜为:“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贾政道:“是算盘。”迎春灯谜也是对其一生遭际的隐喻,命运不由自主,任人拨弄,恰如同算盘珠,而最终遇人不淑,婚姻不幸。

探春灯谜为:“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道:“这是风筝。”断线的风筝与探春远嫁的结局如出一辙,而且从其他伏线可知探春远嫁的季节也正在清明期间。

惜春灯谜为:“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嘎。”这里暗示了惜春出家为尼的归宿。惜春的结局其实在她的判词里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里是再次回环重复地暗示和加强读者印象。

又看宝钗所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宝钗的这个灯谜谜底是更香,实际是对她日后与宝玉成婚但终究没有缘分,只能年年岁岁苦守空房、凄凉寡居的表现。

在看完众人和宝钗的灯谜后,有两段贾政的心理描写,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因此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吹头沉思。……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我们其实很少看到贾政有细腻的心理活动,其实这里更像是作者借着贾政之口说出了这些灯谜的含义。

可见,作者写下灯谜为人物命运作传是有意识的,还特意拉来贾政代替读者一一阅读,揭开其中真正的谜底,而且此时贾府正处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之中,元春册封贵妃后元宵节归省刚过去不久,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插入这样的一段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猜灯谜情节,又让贾家的主事人贾政深深体味,辗转反侧,其中很有意味。而在写作手法上正是于热中写冷。其实,整个这一回都是热中写冷,先是宝钗在很热闹的听戏过程中,给宝玉念了一首《寄生草》,其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等句充满着弃世的悲观情绪,也为这节日聚会的热闹场景插入了冷清的意境。这是曹雪芹惯于采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其实也是世情小说中比较传统的一种写作技巧或手法,在《金瓶梅》评点中张竹坡有一个非常贴切的说法叫作“冷热金针”。金针典故出在《桂苑丛谈·史遗》,说采娘七夕祭织女,织女送她一根金针,从此她的刺绣更为精巧。金针原指刺绣技巧,后来就指某种技术的诀窍,在古代诗文中多是指写作技巧,元好问有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而张竹坡这里的“冷热金针”即是指此,特意点出“冷热金针”,指冷热的气氛如同一条金针带出的线,在热中透出冷意的写法,能痛砭炎凉世态,发人深省。《红楼梦》的这一回将“冷热金针”的意图贯穿始终,听曲文时如此,等到猜灯谜时亦如此,而且在贾政个人的这个部分将这种冷的情绪上升到极致,让读者很清晰地通过灯谜读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