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女文化的缩影:《红楼梦》才女群像

第一节 清代才女文化的缩影:《红楼梦》才女群像

《红楼梦》第一回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小说创作的目的在于表现“当日所有之女子”,所谓“可使闺阁昭传”。而《红楼梦》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也确实作出了可观的努力,其女性形象塑造在同时代作品中可谓出类拔萃,其中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一系列闺阁才女形象尤为引人瞩目。作者将这些少女集中在大观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特环境中,她们不仅生活其中,还集会结社、宴游吟诗,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交际活动。如此大规模地描写闺阁才女的生活交游,在清代小说中,大概只有《镜花缘》能够与之匹敌,但就人物的鲜活程度而言,《镜花缘》就落于下风了。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的闺阁才女形象与明末清初闺阁才女大量涌现的历史事实形成呼应,二者互为表里,形成互文关系。小说文本反映与阐释了社会现实,而社会环境本身则是文本产生的基础和依据。互文性理论[1]最早讨论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形式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将互文性的阐释重心移到了文本与文化语境、文本与历史背景的关系上,“文本是历史性的,历史是文本性的”,从而将互文性的概念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范围。本书拟借助互文理论的广义概念,探讨《红楼梦》中才女群像与清代才女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从而明确清代才女文化对于《红楼梦》才女群像生成的影响以及后者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本书拟从女子教育、女子结社以及才女薄命三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才女形象与清代才女文化的关系。当然,这三个方面远远不能涵盖与描述清代才女文化这一现象,笔者不求全面,仅选取了与红楼才女群像关系较密切的方面进行初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