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谈情节

二、谈情节

在情节内容的讨论上,脂批中回前批、回后批的诗词韵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不少为批评者自创,体现出批评者的自觉。回前回后诗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固定模式中的一环,但由于《红楼梦》成书过程复杂,一些回前回后诗的作者已经难以判断,到底是小说作者自作,还是同时期批书者所作,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为著名也最有争议的就是甲戌本回前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首诗统领全书,写出了本书的悲剧主旨、幻灭情怀。

相比之下,另一些回前回后诗就可以较为明确地判断为批评者所作,比如王府本第四回回前批:“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此诗非常明确地以批评者口吻道出,说“作者泪痕同我泪”,显然非小说作者本人所作。与之类似的还有第二回的有正本回后评云:“有情原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也是前缘天作合,何妨黛玉泪淋淋。”这首诗总述了木石前盟。第五回王府回前批“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叙述了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的故事。还有第六回王府本回前总批:“风流真假一般看,借贷亲疏触眼酸。总是幻情无了处,银灯挑尽泪漫漫。”回首诗:“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这两首诗都借本回刘姥姥打抽丰事,抒发胸中块垒,感慨了世态炎凉,充满一朝跌落的辛酸感。第七十回王府本回前批云:“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这首诗总结此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基本内容,尤其着眼黛玉过于败丧的桃花诗,指出诗为谶语,预示了黛玉令人“吁嗟”的悲剧命运。这些批语虽然没有笼罩全书,但基本都能够提纲挈领地总述本回要点、阐发题旨,既有评点家对小说内涵的总结概括,又有一定程度的升华联想,类似于读书感悟,具有辅助导读作用,可以看作向评点最原初的辅助阅读功能的一种回归。

批评者除了自创诗文韵语用于总结文意外,也引用前人诗词用于讨论具体情节,拓展解读空间。小说开篇第一回在写甄家一段小兴衰时以甄士隐的一场梦境开端,甲戌夹批云:“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这句诗出自范成大的《说虎轩夜坐》:“白云深处卧痴顽,挂起东窗水月宽。但得好诗生眼底,何须宝刹现毫端。一身莫作官身想,万境都如梦境看。蟹舍邻翁能日醉,呼来分与一蒲团。”[39]甄家故事在小说中起着类似戏曲楔子的作用,小说作者以梦境展开这个故事,显然有所寄寓,评点者借引用诗句给出自己的解读,范成大的诗本身即有看破名利、归隐自适的人生思考,“梦”字更呼应了《红楼梦》的题旨。

还是在小说开头,第二回,写贾雨村起复后,碰巧看到了甄家丫鬟娇杏,因对这个丫鬟有意,特意寻到甄士隐的娘子封氏,彼时甄家因天灾人祸已然离散,封氏归于娘家。封氏听了贾雨村寻来,“不免心中伤感”。甲戌夹批评道:“所谓‘旧事凄凉不可闻’也。”这句诗出自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宅话旧》[40],伤感的是时光流逝,人事更迭。这句批语点出了甄士隐与贾雨村二人命运在数年间的升沉变化,以往受甄家接济的穷书生贾雨村摇身成了“本府新升的太爷”,如愿以偿娶到了当日看上的丫鬟,而昔日乡宦甄家却早已败落,英莲被拐,士隐出走,葫芦庙大火烧尽家财。“旧事凄凉不可闻”用在这里,对正文更主要是一种补充,甄家娘子所伤感的内容借此又浮现在读者面前更加明确起来,其中亦蕴含着对命运无常的无奈解嘲。

第十二回,贾瑞对凤姐心怀不轨,因此被凤姐设计磋磨而病倒,竟然渐渐病势沉重以致不起,这时走来了跛足道人,拿出“风月宝鉴”,令只照反面,不可照正面,可保贾瑞性命。贾瑞“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大为惊骇。己卯本批语云:“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二辑指出此条批语中“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句出自唐伯虎的《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二十二首[41]。批语所引诗句非常贴切地点出了作者用意,贾瑞的一段故事以戒妄动风月之情为主题,尤其风月宝鉴的出现显示出强烈的劝惩意味,红粉骷髅,当头棒喝。小说中的贾瑞看不破皮相诱惑,正照风月鉴,最终葬送了大好性命,更增强了这段情节的警世作用。

再看有关宝黛爱情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叙述了宝黛二人之间的一段神话前缘,“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本眉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抑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有句云“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42],虽与脂批不完全相同,但相信应有一定关系,脂批借用这样的诗句,指出宝黛起于木石之间的纯朴情缘,亦有着“能留人”的动人之处。

第三十二回,为了配合这一回对宝黛二人情感世界的描写,脂批曾引用了汤显祖的诗《江中见月怀达公》:“前明显祖汤先生有怀人诗一截,读之堪合此回,故录之以待知音:‘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43]在这一回中,黛玉偶然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极力维护自己,由此二人终于打破了不断试探争吵的不信任,达到了双方心意的坦诚。宝玉对黛玉说出“你放心”三个字,鼓起勇气要大胆倾诉自己的心事,而黛玉反而不再纠结疑惑,对宝玉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此时的她真的放心了。“月中无树影无波”描写了感情世界的一个发展境界,一种情到深处的宁静平和,恰好与宝黛二人此时此地的状态非常契合。作为写情圣手的汤显祖,相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44],此处评点者引用汤显祖的怀人诗,颇具心思,勾连起了两位伟大作者对纯真情感的共同感悟,形成了一场别具意味的隔空对话。

另外,脂批中还有直接以《西厢记》中情节来比附《红楼梦》的批语,这样的批语虽然有过于浅露之嫌,但从另一面着眼,这些批语形象感性,更具可读性和文化意趣。如第四十三回,宝玉偷偷祭奠金钏,小厮茗烟代宝玉祷告:“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庚辰本批语:“忽插入茗烟一篇流言,粗看则小儿戏语,亦甚无味,细玩则大有深意。试思宝玉之为人,岂不应有一极伶俐乖巧小童哉。此一祝,亦如《西厢记》中双文降香第三柱则不语,红娘则代祝数语,直将双文心事道破。此处若写宝玉一祝,则成何文字。若不祝,直成一哑谜,如何散场?故写茗烟一祝,直祝入宝玉心中,又发出前文,又可收后文。又写茗烟素日之乖觉可人且衬出宝玉直似一个受礼待嫁的女儿一般,其素日脂香粉气不待写而全现出矣。今看此回,直欲将宝玉当作一个极轻俊羞怯的女儿看,茗烟则极乖觉可人之丫鬟也。”小说作者深受《西厢记》影响,不仅小说中多次出现《西厢记》曲词,甚至将阅读《西厢记》作为一段重要情节,铺陈出宝黛二人感情的一次试探与前进。评点者在此也用《西厢记》作比,取了两部作品情节和人物设定上的相似性,看似戏谑,实则恰恰抓住了关合处,耐人寻味,就如前文所说:“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