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论的两端——“逼真”与“如画”

四、形神论的两端——“逼真”与“如画”

脂批中尤其关于人物塑造的批语集中体现了形神论的影响,但大多比较简单,意思浅显,内容雷同,多是表达对作者写人叙事的赞叹。像“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挑(跳)纸上”,“追魂摄魄。石头记传神摸(摹)影,全在此等地方,他书中不得有此见识”,“此等搜身夺魄至神至妙处,只在囫囵不解中得”,“白描入神”,“描神”,“传神”等等这样直接把表现人物之“神”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的评语颇为不少。还有更多的批语使用了“画”“画出”“如画”“活画”之类的字眼来赞美小说文字之传神,这些批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既有评心理描写的“画出心事”,评动作描写的“画出宝玉的俯首挨壁之形像来”,评语言的“画尽阉官口吻”,评外貌的“八字画出才收泪之一女儿,是好形容,且是宝玉眼中意中”,评身份的“画出内家风范”,也有评环境的“情景如画”,评性格的“豪爽情形如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如画”这个批评术语虽然简单,但也有着不简单的意义指向和演变历史,朱自清曾专文论述过“如画”与“逼真”的问题。“如画”虽然带有写实的成分,但更强调境界,与“逼真”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如画”与“逼真”还有“神似”等词的区别基本消失了,尤其在人物描写中更是如此,都是“艺术模仿自然一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