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人物
具体到人物评论方面,脂批中直接引用诗词作评的颇多,有些诗句属于信手拈来,形象感强,旨在符合特定语境;有些诗句则匠心独运,追求与人物神韵的内在契合,并最终有效提升了评点文字的审美格调。这些批语在点评人物容貌气质和动作情态方面尤为精当,充分发挥了诗词描摹与抒情兼善的特性。
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第三回是小说主要人物集中出场的章节,对小说主要人物都有描写,也写到了贾家三春,其中对探春对外貌描写是“第二位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此处,甲戌夹批特意点出“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洛神赋》中描写洛神形象的文字堪称传世经典,“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段外貌描写尤为精彩,“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宛然是将顾盼神飞的三姑娘具体化了。此条批语将描写探春的笔触与《洛神赋》内容相联系,是对这段外貌描写文字水平的赞美,也自然让读者联想到《洛神赋》中神女美好的姿态,巧妙地为探春的形象增色。
在人物的动作情态描写上。第十六回,贾政生辰之日忽然被召进宫,一家人不知吉凶,惶惶不安,尤其贾母担心更甚,“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庚辰本夹批认为“慈母爱子写尽,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余掩卷而泣”,后又有批语明确指出所引诗句的作者,“‘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33]。这句批语,是以诗句中一个剪影式的形象渲染升华了贾母的神情心境。第二十五回,黛玉心情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甲戌本夹批“所谓‘闲倚绣房吹柳絮’是也”,“妙妙,‘笋根雉子无人见’,今得颦儿一见,何幸如之”。两句批语所引全是唐诗,前一句来自李商隐的《访人不遇留别馆》,后一句出自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34],以此两句诗串联和重组了黛玉的一系列动作情态。
第二十五回,宝玉自从小红替自己倒茶后就念念不忘,一直细心寻找这个丫鬟,他“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甲戌本批语云:“余所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可知上几回非余妄拟也。”“隔花人远天涯近”句化自《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35]中的“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一句。《西厢记》中的情节是崔莺莺见到张君瑞心生爱慕之意,但碍于身份规矩不能自由表达,即使近在咫尺也无从相见,这句话正描绘了她的相思焦虑。其实,追溯起来,宋代欧阳修的《千秋岁·春恨》中有“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36],朱淑真的《生查子》中也有“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37]句,这两位词人都用了空间上远近差距的反常感受来说明思念的煎熬,《西厢记》中的词句显然也是化用而来的。不过,宝玉对小红并没有前述作品人物之间的深刻感情,评点者在这里的借用只是看中戏曲情境与小说内容的表面符合,算是一次涉笔成趣的活用。同时,评点者这里又强调“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可见,评点者认为小说作者的文笔意趣就在于处处点染诗词情境,此处的化用虽然清浅随意,却体现了《红楼梦》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
而在评点中很独特的人物品评一项上,诗文嵌入类批语亦发挥了作用,其中,尤以对秦钟这个人物的品评最具代表性。第七回,秦钟初登场一段情节配合批语同看耐人寻味。秦可卿的弟弟,学名唤作秦钟的少年第一次登场,与宝玉、凤姐等人相见,他的样貌惊艳众人,“粉面朱唇,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甲戌本此处批语云:“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批语中诗词出自《玉台新咏》南朝梁刘缓的《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38]。全诗如下: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
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
钗长逐鬟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
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这首诗铺陈了多个关于美人的典故,批语中引用的两句,分别指的是吴王夫差的小女儿小玉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秦钟的外貌非常出色,也是“倾城人”,足以让宝玉注目。书中写宝玉初见秦钟,便“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如此恰好应和了批语所引诗词中美人倾城的形象。而这首诗旖旎香艳的风格与小说作者对秦钟姐姐秦可卿卧室的描写笔触颇为类似,春秋笔法,暗含褒贬,形成了对人物品格不言自明的评价,也奠定了这个人物的整体基调和命运走向。
秦可卿与秦钟这对姐弟是忏悔型的人物,寄托着作者矛盾愧悔的情绪。他们俊秀玲珑,佻达风流,是充满诱惑力的存在,但是两人在品行上都有瑕疵,最终也难逃早逝的命运,并在大限将至之时给出重要警示。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切中要害地指出贾家“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的必然命运,又嘱托置办祭祀产业与家塾,为日后家族衰落留好后路,更为凤姐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钟弥留之际,留给宝玉的话是“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姐弟二人的言语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代作者言说的意味,也引出了小说愧悔惭恨的主题。可惜,看似发人深省、令人敬畏的劝谏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熙凤与贾宝玉都没能按照秦氏姐弟的嘱托行事。回看宝玉、秦钟初见,两人一本正经地谈着入塾读书,期待着“慰父母之心”“得朋友之乐”,再看秦钟临终“立志功名”“荣耀显达”的规劝,两相对照,更加深了对作者开篇所说“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内涵的理解,正是批语所谓“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