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败落的政治原因

二、曹家败落的政治原因

经济问题是导致曹家被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曹家败落还有其复杂的政治原因。首先,曹家得以攀上富贵荣华的顶峰主要仰仗两个人,一个是曹寅,一个是康熙。曹寅是曹家的顶梁柱,康熙则是曹家的保护伞。曹寅以他卓越的才干和无比的忠诚赢得了康熙的欢心,康熙也对这个办事得力的包衣提携有加。曹寅死后,其子曹顒不久也短命而亡,继任者曹頫年少且无政治才干,缺乏官场经验,难堪大任,办事多有不当,职分之内的事尚且很难应付,何况又需要支撑家业,弥补前辈留下的亏空。康熙在日,一方面顾念与曹寅的君臣之情以及同曹家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也是对亏空由来心知肚明,所以一直比较回护曹家,凡事都网开一面,曹家盐课亏空的账目之所以那么混乱,与康熙故作糊涂不无关系。虽然曹頫办事不尽如人意,连奏闻地方大小事件都要“老主子”指点,但康熙待他还是比较优厚宽容,甚至曹頫贪污国家瓷器,康熙也没加之以罪,唯有在朱批中申斥警告了事。康熙一死,以精明严苛著称的雍正皇帝对曹家再没有了姑息之情,于是曹家的处境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其次,“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封建王朝非常普遍的政治现象,每位新君登基都会剪除一部分先朝老臣固有势力,并积极安插自己的心腹嫡系。这是统治者树立权威、稳定政权,以实现权力转移的一种惯用手段。历史上,随着皇位更迭而废黜旧臣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不同朝代、不同君主有各自不同的缘由和目的,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明成祖登基而杀方孝孺等人,实际上是一次宫廷政变。而明武宗驾崩后,嘉靖入主而行“大礼议”是为了使自己的旁支身份合法化,即以清初而言,顺治亲政而废黜多尔衮及其党羽,康熙亲政剪除鳌拜等人都是为了顺利实现权力转移。具体到雍正上台以后罢黜乃夫旧臣,则既有整顿吏治的需要,也有作为在激烈夺嫡竞争中胜出的最高统治者的微妙心理。在清代历史中,康熙朝以党风炽烈著称,在朝诸臣,自大学士以下,“三五成群,互相结交”。康熙对朋党训斥多而惩处少,整饬不甚得力。如以徐乾学、高士奇为代表的汉官集团和以明珠为代表的满官集团互相争斗,势如水火,熊赐履和李光地之间为争宠也互相攻讦。降及康熙晚年,诸皇子纷纷结党争权,可以说是朋党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所以,雍正上台后针对康熙朝遗留的朋党问题而展开的吏治整顿确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刚刚从众多皇子的残酷角逐中脱颖而出的雍正所面对的形势与康熙朝有所不同。康熙时,党争之风虽烈,却没有危及天子权威,而雍正登基之初则面临着皇位合法性的质疑,众皇子夺嫡未果却依然在朝中拥有党派势力,虎视眈眈,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因此,雍正有必要通过整顿吏治安插亲信来巩固来之不易的皇帝宝座。曹寅及曹家基本上是康熙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势力,曹寅一直充当康熙在江南的耳目眼线,办事甚为得力。可是,刚刚登基的雍正需要栽培对自己绝对忠诚虔敬的新兴力量,庸碌的曹頫和在江南当差长达60余年的曹家在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

最后,清代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吏凭借与皇室的特殊关系横行霸道是清代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内务府包衣实际上是皇帝家奴,负责掌管皇家事务,他们地位至微至贱,却又能“呼吸通帝座”。虽然身为低贱的奴隶,可他们却可以比别人更容易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荣华富贵、生活享受,比一般高官巨卿,有时并不逊色。康熙晚年,吏治较松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仗着特殊身份更是骄横异常,如雍正所说,他们“混账风俗惯了”。作为满洲正白旗包衣的曹家不可避免地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曹家遭祸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家人骚扰驿站,曹頫的罪名中也有“行为不端”一条。再者,曹寅是康熙的亲信,曹家和皇室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因为有主子奴才这层特殊关系,再加上曹寅的嫡母孙氏曾为康熙保母,所以,曹家对皇室的私密可能比较了解,雍正皇帝对这样的一个包衣老奴家庭不能不有所忌讳甚至厌恶。知道得太多的人,即使是奴才也会给主子造成心理威胁,就像《红楼梦》中所写的贾雨村终究要找个由头充发了葫芦庙的小沙弥一样,曹家内务府包衣的特殊身份及其同皇室密切的关系也是导致它悲剧收场的一个因素。

总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作用下,这个曾经煊赫一时的家族在曹雪芹大约只有十二三岁时就已经“树倒猢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