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笔法

三、论笔法

从金圣叹开始,讨论作文之法乃至直接提出文法名称就发展成为小说评点的一种批评模式,脂批也没有脱离这种传统,各式各样的文法总结层出不穷。从较为深远的背景来看,小说评点注重文法研讨与宋代以来古文评点的传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八股选学的影响。小说评点也因此倍受批评,胡适认为:“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鲁迅更认为金圣叹评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这余荫,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求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45]。其实,八股文的影响却未必全然地一无是处,“时文体卑而法密”,八股文虽为文人进身的工具,但其自身的法度是有可取之处的。小说评点陷于文法的利弊不是本书的讨论重点,笔者将另文详述,在此不赘。无论如何,讨论笔法依然是《红楼梦》评点的重头戏,而借助诗句更加形象地解读行文笔法亦是评点者乐于使用的方法之一。

第三回,黛玉因惹宝玉发狂砸玉而内疚哭泣,袭人劝慰道:“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对这一段有甲戌眉批:“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此处王府夹批云:“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又云:“‘月上窗纱人到阶,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竟(境)先到矣。”批语中嵌入的这句韵语具体出处不明,不过放在此处意思非常显明,就是指出小说作者对于黛玉哭泣的描写是有设计的,这一次是一个引子,后文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推进。如果说木石前盟的还泪之约为黛玉此生的“自泪不干”做了先导,是“窗上影儿”,那么黛玉的这次哭泣作为小说中无数次哭泣的开始,也是“窗上影儿”,为她日后的善哭作引。袭人劝黛玉不要“多心”,而黛玉以后的种种伤心流泪正由“多心”而起,尤其是在她与宝玉的情感纠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宝玉曾一语道破:“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可见,此次黛玉哭泣描写尽管简单,却具有导引作用,笼罩呼应了后文多处类似内容,此后黛玉的频繁流泪皆没有跳脱第一次流泪的模式,总不过是忧思多虑、暗自神伤。

第五回,贾府故事的帷幕刚刚正式拉起,描写了贾母等人到宁府会芳园赏梅,宴饮取乐。可是作者却简省笔墨,对此次宴会的具体情形一笔带过,概括至极,只说“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此处甲戌夹批云:“这是第一家宴,偏如此草草写。此如晋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一样。”《红楼梦》中的宴饮描写层出不穷,精彩纷呈,从元宵夜宴到中秋家宴,从刘姥姥醉卧到黛玉湘云联句,或奢华或精巧,或欢乐或清冷,或庄严或温馨,令读者目不暇接,偏偏第一次家宴反而写得平淡简便、不着痕迹,作者如此节省笔力,自有章法,为后文逐渐铺排开的贾府宴会盛况留下了余地。批语着意点出了这种写法,所引“渐入佳境”典故,是指《世说新语》中所记顾恺之倒食甘蔗的故事[46],以其与此处笔法效果相似耳。

在笔法总结上,最具有典型性、传承性的当属“柳藏鹦鹉语方知”句。这句诗出现在小说第七回,这一回暗写熙凤、贾琏白昼宣淫,只用“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等隐晦的语言进行暗示。王府本批语云:“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蔽,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柳藏鹦鹉语方知”所谓为何,脂批已经解说得相当明确。风月情事绝不是《红楼梦》人物刻画的重点,只有对格调极低下的人物才偶见直书男女之事的文字,这点脂批也曾在批评贾琏与多姑娘偷情一段时提到,“一部书中只有此一段丑极太露之文,写于贾琏身上,恰极当极”。所以,对王熙凤这样的主要人物,作者不可能用明笔将丑陋直露的文字加诸其身,只用隐晦的暗示,将平静表象稍稍掀起一角,点到而止,为王熙凤的品行打下注脚,与“春秋笔法”似有共通之处。

而脂批中引用的“柳藏鹦鹉语方知”一句则早在之前的小说戏曲中就已经多次出现过。《蔡伯喈琵琶记》第三十出“牛氏诘邕”,牛夫人在得知蔡伯喈有前任夫人后,便劝蔡把前任夫人接来,结尾有“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47]句,大意即指纸里包不住火,真相终将显现。此后《六十种曲》中的《赠书记》《红拂记》,《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中,都有“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48]句,所表达的含义基本没有变化。

而此句在《金瓶梅》中更是一再复现。《金瓶梅》第五回上半回讲武大捉奸,下半回讲毒杀武大,张竹坡认为此回文字“真是一派地狱文字……对之心绝欲死……此文要与‘贪欲丧命’一回对读,见报总一般”[49]。第五回回末集前人诗句成“三光有影谁能待,万事无根只自生。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总结性的四句话正道出本回“夜深风雨,鬼火青荧”的幽惨故事所指向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主题。第二十五回,宋蕙莲与西门庆私通,丈夫来旺儿有所察觉,最终被她一番言辞弹压安抚了,而讽刺的是,来旺儿与孙雪娥的私情又紧接着暴露了出来,此处小说还是引用了这句断语“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嘲讽阴私丑陋行为的曝光。

可见,“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的说法多次在不同的戏曲、小说中出现,逐渐具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即指被隐藏的真相终将暴露,特别是在《金瓶梅》中的多次使用更是让“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指代的特定情节模式更为明确,而脂批在此引用此句,显然是受到了前人小说戏曲内容的影响,但又有所发展,主要是侧重点有所转变,由强调真相,终将暴露转变为强调半含半露不直述其事,由总结故事情节转向了叙述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