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的文法提炼之功
在提炼文法名称方面,脂批不落人后,《红楼梦》第一回,脂批即指出:“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第二十七回也有集中总结技法名称的批语:“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简法、重作轻抹法、虚敲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曾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是也。”可见,脂批也像以往的小说评点一样,爱好对小说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讨论和总结。脂批提出的很多技法不仅借鉴了前人小说评点的内容,如前文提到的背面铺(傅)粉,还有一些更是直接取自文论和画论,比如千皴万染、重作轻抹等,这种圆融自然的文化渗透正是脂批值得重视的成就,就连八股文评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无论古文评点还是八股文评,文法的讨论和提出都集中在结构布局、章法句法方面,因此,脂批将技巧讨论的很大一部分篇幅用在了探讨小说结构的布局立意上,谈的大多是作文之法。如第二回,贾雨村某日信步至一山中庙宇“智通寺”,见到一副破旧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见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认为寺中也许有个“翻过筋斗来的”,特意进去探访,可是庙里只有“一个龙钟老僧”,而且“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觉得无味就又走开了。甲戌眉批认为:“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这样的批语着眼于小说的整体构思,认为在主体故事展开之前先设计一个富于警醒意味的小故事,先从反面提示了小说主旨,这是具有大局观的看法。不过认为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为“别小说中所无之法”则是过分抬高,其实历来的话本小说都套用这样的模式,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接着再叙述主体故事,两个故事具有相似的主题并互相呼应,《红楼梦》在手法上承袭前人而更隐晦微妙,但套路却并不新鲜。
脂批还指出,即使在同一回文字中也有机巧的布局和顿挫的节奏,这种对局部故事段落的关注是小说评点一贯的传统。第七回,周瑞家的向王夫人回话,因为王夫人正与薛姨妈话家常,就到里间去见宝钗,由此将笔墨引向了对宝钗的描写,甲戌本批语:“总用双峰岔路之笔,令人估料不到之文。”第五十三回写贾家庆祝新年情形,主要分为两部分:在宁府祭拜祖先,在荣府设宴闹元宵。王府本回末总评云:“前半整饬后半疏落,浓淡相间。宗祠在宁府,分叙不犯手。是作者胸有成竹处。”第七十二回,王府本总批:“此回似着意,似不着意,似接续,似不接续,在画师为浓淡相间,在墨客为骨肉停匀,在乐工为笙歌间作,在文坛为养局为别调,前后文气,至此一歇。”这两段脂批都是以回为叙述单位,讨论一个故事段落中行文布局的章法。当然,除了对行文布局的具体分析具有技法讨论的意图外,直接提炼出“××法”的批语也有不少,“重作轻抹法”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第四回,贾雨村判断薛蟠之案,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因此“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甲戌本批语:“因此三四语收住,极妙。此则重重写来,轻轻抹去也。”第三十八回,己卯本回前总批:“题曰‘菊花诗’‘螃蟹咏’,偏自太君前。阿凤若许诙谐中不失礼,鸳鸯平儿宠婢中多少放肆之迎合取乐,写来似难入题,却轻轻用弄水戏鱼之看花等游沅事,及王夫人云‘这里风大’一句收住入题,并无纤毫牵强,此重作轻抹法也,妙极,好看煞。”“重作轻抹”之语显然来自绘画技法,强调了笔墨的浓淡过渡,所谓“笔使巧拙,墨用重轻”[62],由脂批结合文本的分析可以明了,此处所提的“重作轻抹”法其实是讨论故事段落转换或收束的方式,以一种自然清淡的笔调为花团锦簇的重头故事作转换是其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