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而赤诚的女孩——晴雯

二、锋利而赤诚的女孩——晴雯

一般把晴雯与袭人作为一对在性格上具有强烈对比性的人物来对看,并且认为袭人有宝钗的风范,而晴雯神似黛玉。作者对晴雯的性格塑造非常鲜明而成功,她的性格并不完美却让人难忘。首先,晴雯有一身的傲骨,是个最不像丫鬟的丫鬟,所谓判词所说“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晴雯的出身确实非常卑贱,是被赖大家的买来献给贾母的玩意儿,又被贾母赏给了宝玉。不过很幸运的是,她深得贾母欣赏,认为她模样好,言谈爽利,针线出色,是可以留给宝玉的人,也就是将来通房侍妾的人选,而并不是大家以为的袭人,这个是晴雯后来被撵出大观园后,王夫人跟贾母汇报这件事情时,贾母大感可惜点出来的话。

虽然出身低贱如泥,不得不委身为奴,但晴雯口角锋利,言语不饶人,时时流露出不合身份的傲气。她一贯看不惯袭人卑顺的作态与暗地心思,怡红院里唯有她敢挑战袭人的权威,正面和袭人吵起架来毫不含糊。一言不合就戳穿袭人想做“姑娘”也就是小妾的心思,丝毫不怕犯了袭人的忌讳,可以说非常扎心了。袭人不慎与宝玉合称“我们”,晴雯就敏感地斥责:“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当然,不只是对袭人,只要是奴颜婢膝的态度,晴雯往往会毫不客气地嘲讽呵斥,不管是小红因为攀上凤姐的高枝而得意了,还是秋纹得了王夫人赏赐而感恩呢,她都看不惯,当面泼冷水。比如,小红为钻营到凤姐的门路而得意兴奋,甚至失态,晴雯兜头一盆冷水就泼出去:“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秋纹,这个在怡红院性格比较模糊的丫鬟,我们对她的认识大多是袭人一手调教的,风格类似,得了王夫人两件旧衣服的赏赐,沾沾自喜,受宠若惊,晴雯也毫不客气地说:“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晴雯性格上另一个特色就是爱憎分明,她“爆碳”的名号可谓名副其实,眼里不揉沙子,性格急躁。第五十二回还有一个情节,她得知怡红院坠儿偷镯子的实情后(就是平儿在大观园丢了镯子),查访下来,却发现是宝玉房里的小丫鬟坠儿偷的。平儿主张大事化小,保全宝玉等人的体面,为此还特意要把这个事情瞒着晴雯,就是怕晴雯不能容忍。虽然大家尤其宝玉都劝晴雯压下气性,可她还是不能容忍,到底还是叫人将坠儿撵了出去。虽然她依着平儿的主意没有把事情捅破,到底心里意难平,处理这件事情还是带着很大的情绪的。尤其她在和坠儿娘的对话中被抓住话柄,还在生病的晴雯被气急红了脸却一味意气用事,有些纠缠不清起来,后来还是麝月帮忙解围,显示出了麝月真正高端的辞令技巧,反而比晴雯更厉害些。

而这段情节还有一个细节,晴雯用一丈青戳坠儿的手的惩罚,也让人觉得过于激烈,甚至让一些读者对她产生了反感,因为小说中描写到的上一个用簪子扎人的好像是撒泼的王熙凤。但是,结合麝月当时说的话,“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的”,和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奴婢的等级制度来看,大丫鬟对小丫鬟是负有教育和责罚的权利和义务的。比如芳官和干娘闹矛盾,麝月弹压芳官干娘说:“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可见,晴雯教训坠儿本是分内之事,只是她本身脾气就大,内心的愤怒又不便言说,所以形之于外的表现就比较过头了,与平儿大事化小的做法相比,更显出她的不适宜、不冷静,有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

不过晴雯这些不像丫鬟的出格言行却得到了贾宝玉的充分理解和善待。宝玉有一定的平等思想,欣赏晴雯骨子里这份珍贵的傲气,因为他知道在森严的等级制度的挤压之下,能保持这份心性和干净何其不易,也因此在二人之间流淌的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情谊而非主仆之情。所以我们看到宝玉对晴雯似乎过分地宽容甚至纵容,这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晴雯与宝玉怄气,宝玉反要迁就晴雯,甚至让晴雯撕扇子逗她开心。而我们第五十二回的“晴雯补裘”是对二人感情的再次诠释,这次是侧重从晴雯方面着笔。

宝玉不慎将贾母刚赏的雀金呢斗篷燎了个小窟窿,小说这里特意用力写了雀金呢的珍贵稀缺,是俄罗斯进贡的贡品,再没第二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工艺复杂,这样就为为什么一定要修补,且只能晴雯来修补作出了解释。因为是长者所赐,一定要补好,因为珍贵,因为工艺复杂,只有女红了得的晴雯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而偏偏晴雯此时正在病中,这时晴雯的言语特别有趣,“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着急”,明显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形象。其实小说通篇看下来,晴雯的厉害大部分在嘴上,做事反而单纯厚道,这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的吃亏之处。晴雯虽然嘴上厉害,却还是急宝玉所急,耗费神思,认真地为宝玉补衣,完工之时就支持不住,不由自主地倒下了。这样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实心做事,让我们看到晴雯骄傲厉害的表象下也有一份赤诚柔软的真性情。

而且晴雯也确实比其他丫鬟更能理解宝玉的想法,比如第七十三回,一天晚上,一个小丫头来报信,说第二天贾政要考校宝玉功课,宝玉就如同孙悟空听到了紧箍咒,整个人一下子就不好了,于是怡红院上下都紧张起来。宝玉不得不温书准备,要熬夜,一干丫鬟都着急,但也只能端茶倒水地伺候,其他无计可施。唯有晴雯这个时刻因听见有人叫院子里跳进了人,马上让宝玉借机装病,说被吓坏了,并且大肆夸张,帮宝玉躲过了贾政的考查。小说里说晴雯的这个做法“正中宝玉心怀”,由这个细微情节就可以看出晴雯与宝玉之间有很好的默契。

当然,晴雯的傲气和硬气有她的根底,她的相貌在怡红院乃至整个贾府都是一等一的好,被说成像林黛玉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她的美貌;而她的聪明能干也是毋庸置疑的,宝玉的雀金呢被烧了,整个院子只有晴雯一人能补,足以说明问题;再加上她和袭人同为贾母赏赐给宝玉的丫鬟,地位上自然高出别的丫鬟一等;她心思也是非常灵透的,袭人的所思所想她虽然不屑,却也都清楚,都懂得。她这样的出色又这样的眼里不容沙子,必定为人所忌恨,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所以在抄检大观园时,晴雯几乎是第一个就被心怀不满的婆子媳妇提到了王夫人面前,从而直接导致了她被驱逐的悲剧。晴雯的被逐其实蛮冤枉的,她并没有被抓住什么实在的错处,却只因生得好、言辞锋芒、态度高调嚣张,不巧就做了出头鸟,正应了那句“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无妄地面对了王夫人熊熊燃烧的怒火,平日吃斋念佛的王夫人见到病中犹有西子捧心之态的晴雯,想起素日晴雯的做事风格,越发心中厌恶,用最不堪的粗俗言辞詈骂不休,立意要撵她出府。受了这种侮辱的晴雯虽然心神俱伤,但是一贯的傲气仍在,依然不肯低头。在后面,婆子们搜检怡红院丫鬟私人物品时,有一段描写了她反抗的情态:“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

在晴雯之死的描写方面,作者既有实写也有虚笔,二者结合,而最终还是以虚笔收束。当时,在王夫人的雷嗔电怒之下,宝玉虽有心却不敢说一句话,竟只能眼看着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病得气息恹恹的晴雯被拖起来,被撵出府去。宝玉去探望晴雯时,对晴雯凄苦的处境和临死的情态描写是非常写实的,读来令人心酸。

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象个茶碗,未到手内,先就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又用水汕过,方提起沙壶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已。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一面想,一面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晴雯的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被人误解的痛苦,再次凸现出与她艳丽锋利外表相矛盾的骨子里的厚道赤诚的性格。

晴雯的死状没有直接描写,想必是凄凉的,身边没有一个在意她的人,死后马上被草草焚化了事了。宝玉为打听晴雯临死情形特意找人询问,小丫鬟为讨宝玉喜欢,信口编造说晴雯去天上做芙蓉花神了,这个说法马上让宝玉由悲转喜,痴心地认为晴雯必定超脱了苦海,上天去做一番事业了。这样浪漫虚化的处理,将晴雯从前面那种很写实的脏污不堪的死境中拯救出来,用小丫鬟的谎言慰藉宝玉和众多读者的心。

晴雯她自己曾不经意亲口说“哪里就得痨病了”,结果也是一语成谶,为她最终的病死做了注脚。她的死,让大观园的明媚春光一去不返,拉开了大观园残酷青春的序幕。她的死也得到了宝玉的郑重祭奠,特意做成经典之作《芙蓉女儿诔》,“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成为绝唱,也成全了两人知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