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英译与中华典籍对外传播策略探究》简介
《《论语》英译与中华典籍对外传播策略探究》这本书是由.张晓雪著创作的,《《论语》英译与中华典籍对外传播策略探究》共有67章节
1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调查《论语》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并基于实证数据以及“翻译说服论”的相关提示,分析和探讨影响译本传播与接受效果的因素,从而为推动《论语》更好地外...
2
前 言
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我们国家正在推行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3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 第一章 翻译与说服: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一、理论溯源 二、翻译的说服过程 三、影响翻译说服力的主要因素 (一)译者因素——人品诉求(...
4
第一章 翻译与说服: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学者对翻译的本质、主体、策略等不断研究,翻译的“跨学科性”日益显著并受到译界重视。从语言学、文化学、交际学、哲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途径...
5
一、理论溯源
英语单词persuasion来源于拉丁文persuadere,一般译为“说服”或“劝服”,指“个人或群体运用一定的战略战术,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以非暴力手段去影...
6
二、翻译的说服过程
翻译与说服活动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类似和同构,是翻译说服论的存在性和客观性的重要理据。而翻译本体研究往往致力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译?谁在译?怎样译?为何...
7
三、影响翻译说服力的主要因素
...
8
(一)译者因素——人品诉求(ethos)
译本产生于特定的翻译环境和背景之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读者产生外部刺激。任何翻译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译者的自我实现方式,展现和表达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审美趣味、...
9
(二)受众因素——情感诉求(pathos)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2卷第2章至第11章中讨论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情感诉求(pathos)是指演讲者通过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话语向听众施加某种信仰和情感来激起...
10
(三)文本因素——理性诉求(logos)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诉求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劝说推理模式(a piece of reasoning),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的一定客观事实,或者没有深入分析而...
11
(四)译境因素(external environment)
许多经典的著作,如《圣经》《论语》《红楼梦》等,都不断被重译。不同时代的译者赋予作品不同的含义和新的特征。这是因为时空背景的差异,导致读者的观念和认知结构都发生...
12
四、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具有说服的性质,也就是译者通过译本说服读者。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理论和传播学中的现代劝服理论,我们构建起翻译说服过程的图示和理论框...
13
第二章 《论语》英译本海外接受效果研究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目前其英文全译本数量已达到四十余本。然而,对于这些译本在海外真实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我们却知之甚少。...
14
一、《论语》英译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展望
译界和学界已针对《论语》译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广大译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参考与理论指导。为了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
15
(一)数据来源及方法
1.资料来源 本书研究资料选自CNKI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范围设定在2001—2017年,采用高级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检索的主题确定为“题名或关键词:‘论语’a...
16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对于相关主题的相关文献,利用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共得到265篇有效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以下将从发表的作者单位和期刊分布等方面对265篇文献进行详细的分...
17
(三)研究现况与问题
虽然典籍英译研究一直以来并不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政策的推行,中华优秀典籍的外译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已引起了国内更...
18
(四)思考与展望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国内与《论语》英译相关的研究明显升温,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总体性研究、单一译本鉴赏、翻译技巧讨论、多译本比较以及对核心概念的阐释上。这些研究取...
19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相关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译本翻译技巧、多译本比较以及某些核心概念的诠释上。党的...
20
二、《论语》英译本海外接受效果调查与问题分析
《论语》的第一个英译本出版于1691年。此后的三百多年间,《论语》在海外的各种英译本不断出现。粗略统计,目前《论语》英文全译本数量已超过四十个。这些译本是一大笔...
21
(一)《论语》英译本在Google Scholar中的被引频次
笔者尝试通过语料检索的手段,考察《论语》英译本在特定读者中的接受度,以期探讨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典籍翻译原则与策略建议。研究从一个小的着眼点出发,关注典籍英译本的生...
22
(二)《论语》英译本在亚马逊图书网站(Amazon)的销量与评价
亚马逊图书网站是全球性的网络图书销售平台,年访问量超过61亿次,具有高质量的综合书目数据库和便捷的图书检索系统,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向读者推荐图书,也是国外读者购买...
23
(三)《论语》英译本海外传播和销售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Google Scholar数据库对目前《论语》各英译本的流传程度和学术关注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亚马逊图书网站,对受关注度高的译本的销售情况和读者评...
24
(四)影响《论语》英译本说服效果的因素
根据以上调查统计的结果,我们将主要着眼于“接受效果”好的几个译本,结合“翻译说服论”,探讨影响《论语》英译本说服效果的因素,摸索经典文本外译和传播的理想途径,为...
25
(五)启示
根据影响典籍翻译“说服力”的因素,结合统计数据及结果分析,以确保译本的有效传播为目标,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首先,从译者角度来说,选择高信度、高素质的权威译者来完...
26
第三章 传教士《论语》英译本研究
《论语》英译本众多,存在节译、全译、编译、改译等多种形式。译者身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教士、汉学家、海内外华人学者,也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有热爱...
27
一、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译本特色评析
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大卫(Rev.David Collie,?—1828)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经典》,即一般被称为《四书》的著作。这可能是《四书》最早的英译...
28
(一)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批判和挑战
在以下八处注释中,译者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出发,对孔子《论语》中的观点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判,但他的见解偏颇,有失中立,未能对原著要义给予客观的诠释和公正...
29
(二)刻意的宗教化诠释
在以下五处注释中,译者刻意地对《论语》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从宗教的角度加以阐释,不遗余力地将它们与基督教相关联,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原旨。 (1)子曰:“朝闻道,夕死...
30
(三)适时宣扬西方(尤其是基督教)文化
以下七处注解带有明显的传教色彩,体现了译者作为一个传教士无法摆脱的身份和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导致的译本失真问题。同时,在译者看来,西方文化较之东方儒学更为优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