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境因素(external environment)

(四)译境因素(external environment)

许多经典的著作,如《圣经》《论语》《红楼梦》等,都不断被重译。不同时代的译者赋予作品不同的含义和新的特征。这是因为时空背景的差异,导致读者的观念和认知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之前的译本有时便不再适合当下的需求。语言和文化不断发展,新一代的译者自身的视域和学识也发生了变化,对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因此,只有根据新的历史背景和语言文化环境,适当调整翻译策略,创作新的译本,才能适应新时期读者的品味,获得他们的认可。

早期的《论语》译本,多出自传教士之手。而近代传教士多是在炮舰的护送下进入中国的,传教事业一开始就与列强对华扩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信基督教是西方文明进步的原因,带着文化优越感和战胜者的姿态来改组中国文化,传播福音,归化中国。鉴于儒学在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把译介和研究儒家经典当作是其宗教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中有意无意地用基督教义和思想取代儒学,因而出现了不少曲解、挪用和附会的现象。这样的译本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新时代很容易造成反感,引起非议。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立志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他们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产生好奇心,纷纷大量译介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林纾虽未走在政治前台冲锋陷阵,却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翻译家。他用手中的笔,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翻译了许多醒民开智之作。时势造英雄,林纾的翻译广受欢迎,影响深远,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时至今日,对林纾翻译批判的声音也很多,更多的学者们抱持辩证的态度看待林纾的译作。

当然,也有一些名家的译作,被奉为经典,历经时间考验,地位仍不可动摇。如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李健吾翻译的福楼拜小说,王佐良翻译的英国随笔、诗歌,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等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传世之作。一方面,这些译者都是大家,得到读者的信赖和尊崇,另一方面,他们的译作也确实出色,穿越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魅力永存。可见,译境只是影响译本说服力和生命力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