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译写中的“断舍离”?
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这个生动的比喻早已成为译界共识。受传统翻译观的影响,很多译者对原文抱以高度敬畏的态度,他们秉承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每当在翻译时发挥主观创造性,便会陷入质疑、困惑,甚至自我否定、自我谴责的境地,无法解脱。因此,“断舍离”对译写而言首先意味着:“斩断”对原文的过度依赖,“舍弃”不必要的信息,“脱离”忠实的执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创造自然、畅达、优美的译文,从而让读者的阅读过程更为轻松、愉快。
译写中的“断舍离”是一种文本演变和进化的生命机制。它并不是单纯的去除和抛弃,而是在消化吸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选择和取舍,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精神内涵加以恰当的传达。当然,这一操作应基于读者的需求和客观语境展开,以促使文本在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投胎转世”,实现重生。
译写中的“断舍离”也是一种翻译美学。舍弃原文中一些纷繁冗杂的信息,是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内在隐藏着对美的认同。舍断字词、句式等物质层面的对等,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文本精神层面的神韵,使译本达到艺术美的境界,从而更具感染力。
译写中的断舍离是积极的、践行的翻译哲学。它鼓励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尝试“斩断”“舍弃”和“脱离”,而不是亦步亦趋于原文,做机械、单调的复制。当译者把自身的思想、情感和阅历,甚至是创作热情投入翻译过程,期间可能经历抉择“忠实”与“叛逆”的精神困惑。而当译者确立了“断舍离”的态度,并将其内化成一种豁达的心境,便能卸下重负,轻盈前行,积极地发挥创造力,在翻译中感受到喜悦。
“断舍离”具有让人和物都焕然一新的力量。只有真正做到“断舍离”,译者才能获得更高的视点、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洞察力,在翻译之路上“怡然自得”,译文也才能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从而形成译者与翻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