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思考与展望

(四)思考与展望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国内与《论语》英译相关的研究明显升温,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总体性研究、单一译本鉴赏、翻译技巧讨论、多译本比较以及对核心概念的阐释上。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发现,针对《论语》英译本对外传播效果的讨论十分匮乏,对于提升传播效果的具体策略的研究尚未充分开展。而传播效果是翻译目标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传播效果出发,探讨影响译本流通和接受的因素,从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根本途径之一。

事实上,《论语》英译本对外传播中还有很多宏观问题需要我们去了解,如各译本的受关注度、被引频次、馆藏情况、阅读量、读者反馈等。我们也应当考虑:代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论语》诸多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如何?其接受度和流传性如何?对读者的影响力有多大?掌握这些信息,对于促进《论语》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建议,调研工作可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1)读者的接受程度。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邮件征询等形式,了解读者对《论语》各译本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判断译本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调查对象可涉及上海高校中的海外留学生,国外大学东亚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孔子学院的外籍教师与学生,等等。

(2)译本的流传程度。调查内容应包括(但不仅限于):译本流传的时间、地域范围,读者群体的广泛性,出版发行次数及销量,是否被二度转译为其他语种,各译本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借阅次数和借阅对象,译本在电子媒介Kindle、iTunes、Audio Book中的下载数量,等等。

(3)译本的地位。是否成为行业内的范本?知名度和引用率如何?专家学者的评价如何?这些信息可借助互联网数据库资源,通过查询统计获得。如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中对《论语》各译本的研究情况,包括相关论文数量、褒贬评价等,以了解译本的关注度和好评率。亦可检索分析各译本在学术论文和其他出版物中被引用的频次,以判定译本的“热度”和公认度。

(4)译本的影响力。是否“诱导”部分读者去阅读原作?是否有助于作品传播和文化交流?我们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去了解:有多少双语读者在阅读译本之后想去阅读《论语》原作?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核心词,读者的记忆度、理解度和传诵度如何?哪些译本能更准确地帮助读者把握原著的精髓和要旨?《论语》中的哲学、道德观点对读者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观念有何改变和影响?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大致掌握和了解《论语》各英译本的传播状况,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结合经典译本的特色和优势,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