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详实的注解

(二)客观详实的注解

虽然对译者詹宁斯的生平,我们知之不详,但据有限的资料显示,他也曾是一位传教士。之前,笔者读过几位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发现他们的翻译或多或少带有传教意图,常在译文的细枝末节之处,尤其是对原文的注释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表一些主观性的言论,并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个人的文化偏见和宗教立场。意外的是,较之高大卫、苏慧廉等其他几位传教士的译文,詹宁斯的翻译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译文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注释中,我们都无法察觉到这位译者的传教士身份,他的翻译可谓客观中立,提供的相关注解也非常详实中肯。

以《八佾篇》为例,此中的注解大致有这样几类:

首先是对人物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如对“八佾”之舞的解释(3.1,p.52,注释2),对“季氏”家族(3.1,p.52,注释1)、“王孙贾”(3.13,p.56,注释4)、“定公”(3.19,p.58,注释3)和“管仲”(3.22,p.59,注释4)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有时,译者还会详细讲述言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泰伯篇》中,“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8.1,p.96,注释2),译者用“Hereby hangs a historical tale.”引出对背景故事的介绍。类似地,《宪问篇》中,“恒公杀公子纠,召急死之,管仲不死。”之言背后,也有一个历史故事,译者也是用“Hereby hangs a tale.”将其引出,知会读者。(14.17,p.159,注释2)

其次是分享译者个人的评述与理解。如《八佾篇》中,“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对此,译者评论道:“这是一种含糊回避的答案。”意思是帝王应深谙自己的故事。(3.11,p.56,注释2)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一句,译者指出:孔子的话虽是第一人称陈述,却似直指其他人的不妥行为。(3.12,p.56,注释3)再有《阳货篇》中,对孔子的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译者在注释中分别给出了理雅各、其他评论者以及他自己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诠释方式以供参考:理雅各认为这句话应作被动理解,即我该如何被悬挂起而不被吃食呢?一些评论者则认为,孔子心中有自己认定的生存之道。而译者觉得,此处孔子的话纯粹只是与子路简单的调侃而已!(17.7,p.191,注释2)

再次是对原文信息的补充说明。如《八佾篇》中,“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译者在注释中引述了《诗经》中的相关叙述,即射箭中的落败者会得到一杯酒水以饮用,这是中国很多竞技游戏中普遍的做法。《礼记》中说,酒水是用来滋养年老病弱者的,所以比赛中的失利者也只能得到属于弱者的犒赏。这样就使得原文的信息内涵更为充实了。(3.7,p.54,注释4)又如“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句,译文是“The empire has for long been without good government;and Heaven is about to use your master as its edict-announcer.”译者在注释中说明:区别于用以宣布军事法令的“金铎”(金属的敲钟),“木铎”(木质的敲钟)用于宣布和平政府的法令。这样的补充信息有助于增进读者的理解。(3.24,p.61,注释1)

最后是对委婉曲折言语的引申解释。在《公冶长篇》中有一句“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译文是:“I should like,”said Tsz-lu,“for myself and my friends and associates,carriages and horses,and to be clad in light furs!nor would I mind much if they should become the worse for wear.”。译者在注释中说,此处的言论可能显得幼稚,却明显是一种婉转曲折的陈述(circumlocution),说话者的真意是:我愿与我的同伴一起,争列高位;为此,如有所需,我不惜付出个人尊严。(5.25,p.75,注释4)又如“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对孔子在这里的回答,译文是:“You are a receptacle.”“One for high and sacred use.”。注释中,译者指出“瑚琏”是一种用于皇家祭祀的贵重器皿,而孔子这种隐喻式的答案,既含有褒扬之义,又不容弟子自恃完美。(5.3,p.67)再有《雍也篇》中,“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在做了字面的翻译之后,译者指出,此处也是一种委婉的叙述,意思是冉雍这样的人才,不应为其父“下贱”而被舍弃不用,就像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耕牛之子为祭享,只要它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6.4,p.79,注释2)类似这样的引申注解中肯得当,挖掘出言语背后的深意,能很好地辅助读者理解,使得一些看似浅薄或不知所云的表述,意义变得明朗。